簡介
哈維格1876年1月29日-1972年11月28日是二十世紀英國多產作曲家。他一生共創作了32首交響曲,二百多首各類型的作品,其中超過一半的交響曲更是在80歲以後才寫成的。但遺憾的是無論他在世或死後,他的作品被演奏的機會並不多,就連他最出名的作品《歌德交響曲》,也因為規模過大,由寫成至今天亦只有不足五次的公演機會。
“哈維格”並非布萊恩的原名,是他借用了英國一名詩人海弗格爾(FrancesRidleyHavergal)的姓氏,後來這個借來的名就成為他日後創時的名稱。
哈維格出身於英國斯塔福德郡的特倫特河畔斯托克德雷斯頓區,那裡是典型的英國工人階層社區。布萊恩只念完國小後便開始踏足社會工作,當時他只有12歲。[1]然而卻發覺並沒有合適的工作,憑著他曾經在當地教堂擔任風琴手,他開始自學音樂理論,1895年他出席一場艾爾加合唱作品的排練時,有機會接觸到理察·施特勞斯的作品,施特勞斯的新音樂風格令布萊恩為之傾慕,而這次機會亦令他認識了畢生的好友-作曲家格蘭維爾·班托克。
1907年,他的《第1英國組曲》受到指揮家亨利活特(HenryWood)的注意,並有機會於逍遙音樂會中演出,這次演出令布萊恩一夜成名,很快便得到出版商答應為他發行樂譜。及後他亦創作了多首管弦樂作品,不過基於他害羞、缺乏自信及不善交際的性格,他的成功並不長久,縱然及後得到一名富商班托(Bantock)長期的經濟援助,他始終不能保持名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布萊恩移居至倫敦,並曾短時間參軍,但他的音樂成就仍然停滯不前,除了靠富商的資助外,他還得以其他的工作維生,生活非常艱苦。1920年代末,他獲聘於音樂期刊《音樂評論》(MusicalOpinion)擔任助理編輯,令他對近代的英國音樂有進一步的體會和了解,但這些經驗仍不足以讓他的音樂仕途有所起色-縱使有理察·施特勞斯和托維(SirDonaldTovey)的無間斷支持。
1946年,班托的去世令布萊恩的處境更見坎坷,一直至1950年初,一位在英國廣播公司任職的年輕監製羅拔·辛普森(RobertSimpson)使布萊恩經歷新的一頁。辛普森覺得布萊恩的音樂(特別是交響曲)是現代英國樂壇的上佳之作,他先為布萊恩製作了《第8號交響曲》的錄音演奏,然後在往後的廿多年間,不斷在電台中演奏他的作品,自此,多了人認這位作曲家,也開始對他的作品認同。
1958年,已年屆82歲的布萊恩由倫敦移居至西塞克薩斯(WestSussex)的雪爾漢濱海(Shoreham-by-Sea),這裡成為他晚年的定居地,他專心地創作音樂,由《第13號交響曲》、樂隊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傳奇》序曲;直至1968年完成《第32號交響曲》後封筆,十年間共創作了三十多首的作品。四年後,還差兩個月便97歲的他因一次意外跌倒而離世。布萊恩死時,超過一半的交響曲還未有公開演出的機會,但英國廣播公司繼續播放他的交響曲作品,四年後,只剩下五首未曾演奏。
布萊恩共經歷兩段婚姻,第一任妻子為依薩貝拉,共育成五名兒女,這段婚姻維持了15年,因布萊恩與家中的傭人海迪發生關係而離婚,依薩貝拉搬走後,兩人繼續居住在一起,並在依薩貝拉死後結婚,海迪亦為他生育了五名兒女。
現存主要作品
32首交響曲,另外早期還創作了《幻想交響曲》,但後來被拆散為不同的管弦樂作品出版5首英國組曲(但第2號樂譜已遺失)
40多首管弦作品,包括《樂隊協奏曲》、《節日舞曲》、《焊鍋匠的婚禮》序曲、《杜蘭朵組曲》等
大提琴協奏曲及小提琴協奏曲各1首(另外有1首小提琴協奏曲已遺失)
合唱曲《詩篇23篇》、《天主教的景象》、《海瑞克之歌》
6首鋼琴作品
5套歌劇
超過100首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布萊恩不少早期重要的作品-特別是合唱作品,其樂譜及分譜均已遺失,其中包括有《在巴比倫的河邊》、《埃及妖后的景象》(兩者均只遺下伴奏譜)、《安魂曲》、《普羅密修斯的解脫》、管弦樂《第2英國組曲》等。他其中一出歌劇《老虎》的總譜亦是在他死後多年才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