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伊斯蘭教寺院

哈爾濱伊斯蘭教寺院

哈爾濱伊斯蘭教寺院,建於1905年,該寺為外僑教會,其參加活動的穆斯林,多為無國籍的韃靼人,當地居民一般稱之為韃靼教,30年代到該寺活動的穆斯林較多。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哈爾濱伊斯蘭教寺院圖 哈爾濱伊斯蘭教寺院圖

簡介 哈爾濱伊斯蘭教寺院,建於1905年,該寺為外僑教會,其參加活動的穆斯林,多為無國籍的韃靼人,當地居民一般稱之為韃靼教,30年代到該寺活動的穆斯林較多。1949年參加活動的外僑達250餘人;1960年僅剩40餘人,除韃靼人外,還有7名巴基斯坦人,哈斯必烏林曾任該寺教長。教會負責人為蘇僑吉為傑耶夫。該寺採用俄式建築形式。“文革”前該寺被軍隊占用至今.

最早的

哈爾濱最早的外事機構是哈爾濱交涉署。1913年5月,中華民國外交部頒布《外交部特派各省交涉員職務規則》,北京政府鑒於當時哈爾濱中東鐵路對俄交涉事務繁多,駐哈爾濱的外國領事館多的特殊情況決定:除了吉林省會所在地設吉林省交涉署,在哈爾濱也設立交涉署。1913年9月4日,宋春鰲被任命為第一任哈爾濱交涉員。外交部特派吉林哈爾濱交涉署歷時19年,(該機構從1929年1月改為"外交部駐特派員辦事處")前後有10人任該職。

1918年5月,當時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俄人霍爾瓦特與原俄國將領普列什闊夫等人,在哈爾濱組織"救國會"(又稱"遠東義勇團")。對於這種無視中國主權,不經中國政府同意擅自在中國境內成立組織的做法,哈爾濱交涉署交涉員李家鰲除向北京政府報告外,於5月29月正式照會霍爾瓦特,譴責他們在哈爾濱成立組織是"淆亂視聽"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強烈抗議,並飭令該組織迅速解散,或移出中國。由於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霍爾瓦特組織的機構被迫解散,霍爾瓦特本人也於當年7月9日離開哈爾濱。

1923年新上任不久的哈爾濱交涉員蔡運升,因松花江航運與俄方交涉未獲結果,遂決定斷絕同俄航的聯運。他在發表的聲明中指出:松花江為中國內河,外國船隻均無航行權力。中東鐵路的船進出松花江原為運輸築路材料,今鐵路既經修成,理應收束,因此中東鐵路船隻禁止再沿松花江航行。哈爾濱交涉署又致函東省鐵路路警處,嚴禁俄輪在松花江航行。保護了中國國家主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