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諾曼第號的船長,因“諾曼第”號遭遇海難,不幸身亡。
哈爾威船長是著名作家雨果<<"諾曼第"號遇難記>>這部小說里描述的人物,這部小說,主要敘述了"諾曼第"號上的哈爾威船長在海輪遇難、忘我救人的過程,歌頌了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的精神 。
1870年3月17日,兩艘英國輪船(“諾曼第”號和“瑪麗”號)相撞,出事後,“諾曼第”號船長哈爾威在能逃生的情況下以身殉職。哈爾威船長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他忠於職守、敢於犧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作者,於是,雨果便寫下了這篇文章來抒發對哈爾威船長的讚美和景仰之情。
在哈爾威船長嚴肅宣布了一條生死攸關的紀律——“哪個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以後,人們形成的一種感覺。這項宣布,顯示了鋼鐵般的意志和無尚的權威,體現了首先保護弱小的社會應有的運作秩序,表明了居於社會主導地位的一方(當然,男女本應是平等的)必須首先承擔起某種責任的理念。確實,此時此刻的船長已成了一個偉大靈魂的化身,巍然屹立於上空。
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 成為人們心中的偉大英雄,把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
相關的小說
一八七零年三月十七日夜晚,哈爾威船長小心翼翼地駕駛著他的“諾曼第”號來到了海上。
大海上夜色藹藹, 大霧愈來愈濃了, 距離稍遠就看不清了。但像這類英國大船,晚上出航是沒有什麼可怕的。乘客們都沉浸在夢鄉之中。人們不知道一場災難已經要來臨了——
只聽,“砰”的一聲巨響在黑夜裡響起, “諾曼第”號發生了劇烈的震盪,原來是載著五百噸小麥的“瑪麗”號大輪船,它筆直地朝著“諾曼第”號沖了過來,“諾曼第”船身上被撞出了一個大窟窿。
震盪可怕極了。一剎那間,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們半裸著身子,奔跑著,尖叫著,哭泣著,驚恐萬狀,一片混亂。海水嘩嘩往裡灌,看來不久船就會沉沒的。然而更危險的是:
船上沒有封艙用的防漏隔牆,救生圈也不夠。
在這緊急關頭, 哈爾威船長,站在指揮台上,大聲吼喝:“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後。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
實際上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給忘了。
船員趕緊解開救生艇的繩索。大家一窩蜂擁了上去,你爭我奪,奧克勒福大副帶著船員拚命想維持秩序,但整個人群都像瘋了似的,亂得不可開交。
就在這時,船長威嚴的聲音嚇倒了一切呼號和嘈雜,黑暗中人們聽到這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
“洛克機械師在哪兒?”
“船長喊我嗎?”
“爐子怎么樣了?”
“海水淹了。”
“火呢?”
“滅了。”
“機器怎樣?”
“停了。”
船長喊了一聲:
“奧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長問道:
“還能堅持多少分鐘?”
“二十分鐘。”
“夠了,”船長說,“讓每個人都到小艇上去。奧克勒大副,你的手槍在
嗎?”
“在,船長。”
“哪個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哪個工作人員敢搶在旅客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哪個年輕人敢搶在老人面前,你就開槍打死他!”
誰也不敢再說什麼,人們感到有一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
“瑪麗”號也放下救生艇,救援工作進行得井然有序,幾乎沒有發生什麼爭執或毆鬥。事情總是這樣,哪裡有可卑的利己主義,哪裡也會有悲壯的捨己救人。
哈爾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長崗位上,指揮著,控制著,領導著。他沉著鎮定的,他把每個人和每件事都考慮到了,仿佛他不是給人而是在給災難下達命令,一切似乎都在聽從他的調遣。
過了一會兒,他大聲喊道:“把克萊芒救出去!”克萊芒是見習水手,還不過是個孩子。
第20分鐘到了,60個人全都登上小艇。船里的水越來越多,輪船就要沉入深深的海水中,
人們盡力加快速度劃著名小艇在“諾曼第”號和“瑪麗”號之間來回穿梭。
“速度再快點!”船長又叫道。
他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作,一句話也沒有說,猶如鐵鑄,紋絲不動,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人們透過陰森森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進大海。
忘了自己的人,人們不會忘記他。矗立在英吉利的哈爾威的雕像,被人們稱為“永遠不朽的豐碑”。
——————摘自《諾曼第號遇難記》
(註:以上為簡要內容)
2010年8月摘入國小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7.船長)
諾曼第號
諾曼第號郵船是劃時代的有史以來最豪華的巨型郵船,至今仍然給人一種懷疑其是否確實存在過的如同夢幻一般的感覺。噸位83423噸,流線型球鼻艏,電力推進,全船空調,從巴黎克里榮飯店聘請的頂級廚師,溫水循環的室內游泳館,現代化音響設備的歌劇院,大理石牆面的教堂,全船的Art Deco藝術裝飾……被譽為“震驚世界的最豪華、最漂亮的郵船”、“在世界客船史上享有不滅的名望”。建造概況
20世紀30年代大西洋兩岸各國建造大型郵船的熱潮爆發之後,面對英國的不列顛女皇號、不列顛尼克號,德國的不萊梅號郵船和歐羅巴號郵船,尤其是面對義大利的驕傲——國王號郵船,法國人也未能免俗。猶如英、美、法、德、意等國在主力艦建造方面的軍備競賽一樣,在橫渡大西洋郵船建造上也在爭奪更大、更快、更豪華的頭銜。此時,大西洋上最大的郵船是56000噸級(英國的莊嚴號、伯倫加利亞號),法國人決定一勞永逸地結束噸位的競賽——建造一艘80000噸級的郵船。法國郵船界的首席設計師,曾經給沙皇海軍設計戰艦的俄國人弗拉基米爾?尤科維奇被邀請擔當此項設計任務。給尤科維奇的硬性指標有三條:噸位超過80000噸;長度超過1000英尺;航速超過30節。在考慮多種線形之後,決定採用大西洋型船首,即所謂“clipper bow”,上高下低程弧狀,可以減少高速航行時的阻力。歐洲大輪船公司在造船業界都有自己的關係網,比如卡納德公司的輪船多由克萊德班克的約翰?布朗船廠建造,白星公司的輪船多由貝爾法斯特的哈蘭?沃爾夫船廠建造,北德的輪船多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建造。諾曼第號由法國CGT公司的老搭檔——聖納澤爾的Penhoet船廠承擔的建造任務。
自從茅利塔尼亞和盧西塔尼亞號之後,大型郵船都用更經濟、馬力更大的蒸汽輪機作為動力。但是蒸汽輪機是單向轉動的,這些郵船為了倒車,還需要安裝一套小型的輔助動力。諾曼第號獨有創新,仍然採用大功率蒸汽輪機,但是不直接帶動螺旋槳,而是帶動一套發電機--電動機,然後由電動機來驅動80000噸的郵船。由於電動機可以反向運轉,困擾郵船設計師們20多年的一個難題解決了。
技術難題解決了,但是經濟難題又來了。1929年10月29日,大蕭條爆發了。此時正在建造或籌建中的長度超過900英尺的郵船有三條。其中只有英國白星公司(白星輪船公司曾擁有奧林匹克號等著名郵船)的海洋號繼續硬著頭皮建造。這種愚蠢行為使白星公司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最終導致其被英國卡納德公司收購,大洋號最後也變成了廢船殼被出售。而卡納德公司正在建造的代號“534”的瑪麗王后號,則奉命擱置等待經濟狀況好轉。由於經濟結構與英國和美國不同,法國在大蕭條中比較幸運。但是幸運只是相對的,在全球經濟蕭條中法國不能置身事外。1931年1月,新船開工不久,CGT(跨大西洋海運公司)被迫向法國政府請求財政支持。以法國政府獲得對公司的執導權為代價,CGT得到了資助,代號T6的新船建造成功,被命名為諾曼第號(這個名字是從拿破崙、林德伯格、班傑明?富蘭克林、海王、美麗的法蘭西等眾多名字中挑選出來的)。
1932年10月29日,有20萬名觀眾到場觀看這艘法蘭西的超級巨輪下水,法國總統阿爾貝?勒布蘭也出席了下水儀式。諾曼第號的船體沿著塗抹了43噸肥皂和2.5噸豬油的滑道緩緩地滑入羅亞爾河。由於經濟狀況還沒有完全恢復,諾曼第號下水之後的舾裝工作比較緩慢。船內被裝上一塊塊的地毯、鑲板和藝術品。CGT召集了船舶裝飾設計大師——給法蘭西島號設計宏偉的三層門廳的荷蘭人范?德?鮑揚、設計大理石餐廳的法國人保羅?巴圖——都被再次邀請裝飾這艘海上宮殿。許多前所未有的豪華裝置都在諾曼第號上首次出現——第一和第二煙囪間的運動場和網球場;第一個大型室內游泳池;第一個郵船上的劇場可以演出電影和輕歌劇;第一個採用柔光照明和室內廣播系統;第一個在全體旅客艙室普及冷暖空調……不僅在當時,甚至直到70年後的今天,諾曼第號也被國際客船界評價為歷史上最大、最漂亮、最豪華的郵船(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當代的大型巡航遊船已經是遊覽工具,而非交通工具,而且很多細節上的裝飾裝潢比不上諾曼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