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人情
凌源皮影
皮影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一種剪紙、戲曲、木偶戲等相結合的一門靜動融合的藝術。凌源皮影相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清《塔子溝記略》記載,清乾隆五年,凌源“塔子溝廳初建之時影戲已大盛氣”。當時民間凡喜慶豐收則唱“會影”;消祛災病則唱“太平影”;老來得子則唱“喜影”;母馬產駒則唱“騾子影”。
凌源高蹺秧歌
2009年被收錄至遼寧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
高蹺秧歌是凌源地區傳統的民眾性秧歌舞蹈活動。據地方志記載,其清代即已出現
,清末民初是其鼎盛時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凌源高蹺
秧歌舞蹈語彙豐富,舞姿優美,造型生動,充滿遼西濃郁的鄉土氣息。
民族民俗
民族主要組成有漢族、蒙族、回族。
姓氏主要組成有南姓、胡姓、閆姓、陳姓、李姓、張姓、王姓、孫姓、趙姓、黃姓、鄭姓等。
哈叭氣仍保留著很多傳統民俗,每當傳統節日來臨之際,當地都會有很多傳統慶祝方式:
在除夕夜吃過除夕餃子,家人會在某個餃子中加入一枚硬幣,吃中含有硬幣餃子的家人寓意在新的一年裡是家人中最有福氣的福星,成年的男子在吃過年夜飯後會與同輩兄弟在除夕夜間前往家族長輩家中拜年,而女子則在大年初一早晨拜年;正月初一要爬高山,爬的越高寓意越吉祥;
正月廿五俗稱“填倉節”。這是舊曆正月的最後一個節日。 填倉節在宋時已有記載,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雲:“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 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記勝》亦云:“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全家加菜盛餐;有客來,必苦留,使之醉飽而去。俗稱填倉,取預祝填滿穀倉之吉兆;端午節俗稱“五月節”,五月節清晨要感在太陽升起起到河邊用河水洗臉,並採集艾草帶回家放置在房屋各各角落,寓意“驅邪”、”驅逐瘟疫“;
景色景觀
景觀勝地
原生態未開發的純天然景觀,綠草、青山、叢林、河流、藍天白雲行於間仿佛置於仙境中令人心曠神怡。
大凌河
流淌了幾千年的大凌河,以她甘甜的乳汁,滋潤著兩岸人民。
凌源得名於大凌河之源。清朝時期,大凌河有兩個源頭,皆起源於凌源。一條是現建昌縣要路溝,被稱為南支流;另一條就是左右映帶城區的西河和東河。南支流隨著建昌縣劃開後,西支流就成為凌源的母親河,凌源人的驕傲。
金花山
金花山位於凌源市烏蘭白鎮哈叭氣村,距凌源市中心東南九公里處,距哈叭氣大橋3.3公里(306國道至金花山水泥公路全長)。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3公里,總面積二萬多畝。1994年被省林業廳確定為省級森林公園(遼林批(1994)45號)。
據《塔子溝紀略》載:“金黃山,塔子溝(亦即凌源)東南三十五里至金黃山,遠觀山色如金黃,因以名之。圍圓計七十里,山上有石洞一處,寬八尺,進深一丈。喇嘛羅卜僧於乾隆十年間即山洞建觀音殿一間,洞外兩旁各建住屋二間。洞口西南相距不及一里石縫中有水常流冬夏不絕,亦無增減。”今之“金花山”疑為“金黃山”之音訛。又據《欽定熱河志》卷六十七載:“黃金山,在建昌縣(亦即凌源)東南三十五里,袤延七十里。山石礧砢,遠望作黃金色。山半有石洞,西南半里有泉湧出,冬夏不竭。”記載中所指石洞即今之東洞。大概在乾隆年間“金黃山”與“黃金山”兩名並用,經過二百多年的口口相傳遂把“金黃山”訛傳為“金花山”。
匯善寺
匯善寺位於金花山中,自哈叭氣大橋至匯善寺全程3.3公里。 據史志記載和傳說,清聖祖勒賜於金花山修一座廟宇,名曰匯善寺。寺的結構宏偉壯觀,歷史輝煌,動人的傳說使金花山名揚東西南北。鼎盛時期,寺內有喇嘛300餘人,每年辦法會幾十次,每次人數多達上萬人盛況非常壯觀。
哈叭氣大橋
哈叭氣大橋歷史悠久(於2012年翻修),承載著無數行路人的平安責任,更是通往致富路的畢竟之途。
西山大壩
修建之初是為農田灌溉,日月更替它已經是歷史的見證,歷來帶給人們除了農耕業的豐收更是魚翔水底的最佳居所。
人文特色
農作物及特產
哈叭氣地處遼西地區,氣候乾燥,農民因地制宜,以玉米、小麥作為主要糧食作物,春種秋收。大豆、高粱等農副作物。特產豐富——旱菸、酸梨、大棗、野蘑菇、大扁杏等特色產品馳名全國,部分產品遠銷海外,逐漸成長為哈叭氣的新興產業。
鄉村建設
近年來,村委會大力貫徹黨的積極思想,著力發展鄉村風貌建設和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回響國家號召,如火如荼地開展“新農村”建設。在先進黨員的支持領導下、村幹部的積極努力以及全體村民的熱心配合下,乾淨整潔的鄉村公路順利建成,告別了土路泥窪;路兩旁的太陽能路燈與白楊樹筆直挺立、交相輝映,像站崗的哨兵守候著這個和諧奮進的美麗新村。
旅遊產業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腳步,哈叭氣的旅遊產業也與之同步迅速發展起來。金花山歷史悠遠,山上風景優美,大自然鬼斧神工,“老虎洞”、“臥象石”、“一線天”等景點渾然天成。本來神秘美麗的金花山因“匯善寺”的居腰而建,加入了佛教文化,增加了這座古山的人文氣息和文化內涵。現如今,通往山頂和寺院的道路已經修繕,使登山之路更方便通暢。這裡每天的遊客多達幾百人,逢節假日和廟會年會,遊客多達1000~2000人。接踵而至的遊客們像是花朵一樣點綴著這座象徵著哈叭氣村福氣與幸運的大山,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旅遊業開展的帶動美食餐飲已是當地的另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