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開元通寶”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和同開珎”始鑄於日本元明天皇和銅元年,即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元明天皇是天智天皇的第四個女兒、文武天皇的生母。公元707年,文武天皇去世,其生母登基,稱“元明天皇”。元明天皇在位時間不長,只有八年,卻對日本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唐朝對日影響
元明天皇登上政治舞台的時候,日本以大唐為楷模的大化改新基本完成了。為適應中央集權化律令政治發展的需要,元明天皇於公元710年,將都城由藤原京遷到交通便利、物產豐盈的大和平原北部的平城京。在遷都前後,她還改革幣制;創設守山戶,禁止砍伐林木;令太安萬侶編撰了日本現存最早的史書《古事記》。以平城京為中心,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飛躍發展。元明天皇結束了飛鳥時代,開啟了日本歷史上盛極一時的奈良時代。
改革幣制
是元明天皇實行的一項重要措施。據日本史書《和漢三才圖會》記載:“和銅元年正月,武藏國始獻和銅,因改年號為和銅。”《續日本紀》上說:“和銅元年二月甲戌,始置催鑄錢司。”“五月壬寅,始行銀錢。”“七月丙辰,令近江國鑄銅錢。”“八月己已,始行銅錢。”和銅二年,“八月乙酉,廢銀錢一行銅錢。”“和銅三年九月乙丑,禁天下銀錢。”“和同開珎”銀幣使用時間很短,它能夠保存下來,是佷珍貴的。
日本文字
日本原無文字,於公元5世紀開始用漢字記事。日本“和同開珎”銀幣上的文字用漢字隸書體,自右旋讀,發什麼音,是什麼意思呢?
日本學者狩谷棭齋認為,“同”系“銅”之省文,“珎”系“寳”之省文,故“和同開珎”應讀為“和銅開寳”。日本明治時期的古錢幣專家成島柳北贊成狩谷棭齋的說法,並得到當時一些古錢幣專家的附和回響。按照這種說法,“和同開珎”屬於年號錢一類,錢幣上的文字意思是:“和銅年間開始流通的寶貨。”
不過,反對此說的也大有人在。如日本古錢幣專家平尾聚泉編的《和同開珎泉譜》就認為:“和同文字,其出典在《國語》。寶字雖有寫宀冠加玉缶,省貝之例,卻未有省去宀冠及貝之例,省缶則不能有寶之字音。”接著,他又援引前輩學者柏木探古樓的說法:“在和銅年以前,已有和銅錢。因未有文書傳世,故無從各知其由來。現今古泉家言,日本天武朝之銀鑄錢,雖史無明文,實即古和同錢。日本元明朝(元明天皇朝)之鑄錢記事中,未記明鑄錢文字者,蓋以前代已有‘和同開珍’,此系補鑄,故而省略。當然不能謂銀錢(銀鑄錢)為‘和同開寳’。‘和同開珎’為日本天武朝之錢文(鑄錢文字),猶如唐之以‘開通元寶’(筆者註:指“開元通寶”)為錢文,唐朝曾連續補鑄開通錢,日本亦效之,連續補鑄。”按照平尾聚泉和柏木探古樓的說法,“和同開珎”銀幣不是年號錢,“珎”應讀為“珍”。
學者意見
筆者認為,柏木探古樓和平尾聚泉兩位先生提出“和同開珎”銀幣上的“和同”二字不是年號的見解,可以聊備一說。雖然在“史無明文”的情況下,他們居然提出“天武朝之銀鑄錢”,“實即古和同錢”,難免有武斷之嫌疑,但是,“和同文字,其出典《國語》”的說法,聯繫日本當時採用漢字的史實,還是有些道理的。另外,日本“和同開珎”錢文效法唐朝“開元通寶”錢文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開元”二字與唐高祖年號無關,是開始新紀元的意思,那么“和同”二字也許與元明天皇年號無關。至於柏木探古樓和平尾聚泉兩位先生提出“珎”不應讀“寳”,而應讀“珍”的見解,筆者不敢苟同。理由之一,他們提出“寶”字雖有寫宀冠加王缶,省貝之例,卻未有省去宀冠及貝之例的說法不能成立。寶字省去宀冠,再省去貝,剩下“珤”,這正是寶字的一種古字。南朝梁顧野王編撰的以解釋字音字義為主的《玉篇》就收有此字。《穆天子傳》上說:“示女舂山上珤。”註:“言此山多珍寶奇怪。”理由之二,他們提出寶字“省缶則不能有寶之字音”的說法也不能成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寶,珍也。從宀、從王、從貝、缶聲。”“缶”是寶字的聲符,的確“省缶則不能有寶字之音”。但問題是日本“和同開珎”銀幣上的“珎”字,並未省“缶”。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開元通寳”上的“寳”字,由宀、王、爾、貝四部分組成。它是寶的異體字,據《精編金石大字典》記載,吳寶鼎甎拓片和西巍王寶印上都用這個字。明末張自烈撰的《正字通》收有此字。比較一下“寶”與“寳”,可知異體寳字用“爾”取代了正體寶字的“缶”。那么,既然“珤”讀寶,當然“珎”也可以讀寶。理由之三,我國古代錢幣可稱“寶”、稱“貨”、稱“泉”而未有稱“珍”者。日本元明天皇時期使用漢字,也不應當稱錢為“珍”。
相關文獻
20世紀90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九年義務教育《世界歷史》教科書,就引用了日本“和同開珎”銀幣的材料,當時給“珎”注音為“zhēn”。後來,我們發現這個注音不妥,所以在修訂本和新編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都改注音為“bǎo”。這不僅是我們自己研究的結果,也是我國史學界大多數學者的意見。韓國磐《隋唐五代史綱》(修訂本)第246頁上說:“最近西安何家村發現唐邠王府窖藏文物中還有日本的‘和同開珎(寶)’銀幣五枚。”(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第二版)《中國古代史參考圖錄》(隋唐五代時期)書中有“修改原因:”圖片,注文是“修改原因:(寶)銀幣”。 本泉痴藏有一品,直徑27.5毫米,厚1.8毫米,與唐肅宗鑄乾元重寶錢相似,應是大面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