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取三個
村的“周”和“里”為村名。1958年9月成立秣陵人民公社前,分別為周橋高級社、小里高級社;公社化時改名為周橋大隊和小里大隊,同年10月兩大隊合併為“衛星大隊”。1962年撤銷“衛星大隊”,分設周橋大隊、小里大隊和大里大隊。村莊東與祿口街道馬鋪社區隔秦淮河相望,南與祿口街道陸崗社區以楊橋為界,西隔南旺圩溝與鳳凰村相鄰,北與西旺社區章茅草自然村接壤。村境內寧溧公路貫穿南北,向南不足5公里即到祿口機場。北距江寧區政府駐地東山鎮約20公里。村總面積5.12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3400畝,水面640畝。總戶數1291戶,總人口3628人,總勞力2356人,已就業1569人,全村下轄15個自然村(楊家橋、流塘、王家、桿邊、毛家、丁家、蔣家、三板橋、八角、大里、葉家、文崗、東里、后里、小里),分為11個村民小組。社區(村)駐地桿邊自然村,距秣陵集鎮不足2公里。2006年周里村被江寧區政府列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經濟發展
自然條件的改善,糧食產量大幅上升,其中小里大隊1983年總產100.2萬斤,畝產近千斤,成為秣陵公社的先進典型。隨著農業的發展,工業也緊緊跟上。1973年小里大隊首先創辦了小里彈
8簧廠。1975年興辦了周橋印刷廠、周橋油麵加工廠。1980年又創辦了周橋石棉瓦廠、小里制筆廠、小里車木廠、大里鑄造廠、大里複合肥廠等,據當時的小里大隊統計,1987年小里大隊工業產值90萬元。進入90年代,周里的工業發展進入全新時期,2002年創辦的立宇機械廠年產值達80萬元,全村總收入88萬元。社區的副業生產有悠久傳統。其中小里村農閒時編織的魚網在秣陵、祿口等地小有名氣。當地婦女選用上等苧麻,手工擰成線,再用紡車合成魚網線。然後手工精心編織成線網、拖網、巴兜子、探網、圍網等十餘個品種。由於小里魚網用料講究,做工精細,織成的魚網質量上乘,很受漁人歡迎。直到現在還有少數婦女仍在從事這項家庭副業。近年來,社區的副業生產發展迅速,寧溧公路邊的草莓,流塘、楊家橋自然村的蔬菜在秣陵地區都很有名。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據統計資料顯示:該社區1986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479元),而到了2006年,人均收入6168元,翻了12倍之多。農田水利
社區地型為魚背型,東面、西面是圩區,中間龍脊部分是崗田。西面圩區100多畝分布在大、小和尚圩,曹家圩等幾個小圩內,東邊圩田屬常熟圩的一部分。每逢旱季,龍脊上的崗田都
要依靠人工用五六道水車翻水澆灌。當地流傳俗語說:“寧願在家餓的啃瓢,不到大里村盤潮”,可見抗旱的艱難。而東西兩邊的圩田,多雨年份,極易受澇。民國時期,大多數人靠幫工、租田為生。據土改資料顯示,葉家自然村4戶富戶有田190畝,占全村240畝的80%,毛家自然村有90餘人為無田佃戶。當時,再加上水利失修,自然災害頻發,平均畝產不到150公斤。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1958年下半年,為解決抗旱問題,公社組織力量興建了元湖機站,開通了引水直溝,把秦淮河水送到龍脊的崗子田。後又陸續修建了艾崗機站、八角村機站,徹底解決了崗田的灌溉問題。1978年又與當時的鳳凰大隊合建了三板橋機站,保證了邊遠崗田的澆灌問題,又解決西部圩田的排澇問題。在大興水利的同時,又圍灘造田100多畝、格田成方800多畝。目前已建成420畝以旅遊、觀光、休閒為主的高效農業示範方,平整了400畝土地中的一半作為村級工業園。建成8米寬、1.5公里長的村莊主幹道,一條寬6米、長2公里的柏油框架路也已完工。教育事業
周里村社區教育事業發展較早。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當時小里村即設有小里國小,有學生20人。民
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國民政府推行國民教育,當時小里國小即是保國民學校。新中國成立後,秣陵地區學校經調整、合併、擴建、興辦劃分為4個輔導區。小里輔導區是其中之一,並設有高小。1987年周橋國小有學生143人,教師5人,校舍12間。小里國小有學生132人,教師6人,校舍13間。1985年國小附設幼稚園。周橋幼稚園有幼兒60人,教師2人;小里幼稚園有幼兒42人,教師2人;大里單設幼兒班,有幼兒18人,教師1人。1983年公社在大里創辦了大里聯中,當時有學生170人,教師11人,1988年聯中停辦。 2001年年周橋國小撤銷,學生併入秣陵中心國小。2006年小里國小撤銷,學生併入秣陵國小。該村十分重視基礎教育,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衛生事業
周里村衛生服務站初創於1969年。當時有赤腳醫生一人。1985年大隊撥出緊臨學校兩間平房建立周橋衛生室,醫務人員2人。1996年大隊新建4間約120平方米樓房,成立周橋醫療站。2006年改稱為秣陵街道衛生服務
中心周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成為街道衛生院的分部,工作人員發展到4人。周里衛生服務中心站是秣陵街道衛生院下屬的4個衛生服務中心站之一,他們服務周到、及時,收費合理,對感冒發燒、小傷小病診治有較豐富經驗,因此,附近的鳳凰、建東、西旺等社區的病人都願來此就診。就連臨近的祿口,也有人慕名而來。2000年區政協參觀團曾來此站參觀。2005年省衛生廳檢查兒童防疫情況也把該站作為重點來此檢查,均獲好評。2006年下半年,由區政府投資興建的、一幢面積830平方米的衛生服務中心大樓已封頂,內設化驗室、心電圖室、B超室、注射室、資料室等科室,2007年底已投入使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開展迅速。到2006年社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數1752人,自來水入戶773戶,修建村級公路13.5公里,建垃圾池7座,改廁760間,改豬圈841間。該社區2006年被列為區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向實現城市化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