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同志清真寺

周口市同志清真寺

周口市同志清真寺,位於後太平街,始建於1915年,原占地面積十畝.由數十位志同道合的教民,出資出力,籌建了該寺,故名同志清真寺。1958年清真寺被迫關閉,寺內房屋相繼被工廠占用。重修後的清真寺布局協調,建築有序,結構嚴謹,整齊劃一。共分上下兩層。

基本信息

清真寺簡介

周口市同志清真寺,位於後太平街,始建於1915年,原占地面積十畝。由數十位志同道合的教民,出資出力,籌建了該寺,故名同志清真寺。1958年清真寺被迫關閉,寺內房屋相繼被工廠占用。

清真寺布局 

 
1994年,清真寺得到恢復開放,在全坊教民的共同努力下,清真寺得以維修擴建,建有北講堂、教長小院、大門樓、女學、水房等。2003年,在寺內經濟薄弱情況下,寺管會大膽構想,發動民眾向八方求援,在廣大回族同胞積極回響和廣泛支持下,清真寺擴建了大殿,使大殿西進4米,又加蓋北講堂,整修了女學。
重修後的清真寺布局協調,建築有序,結構嚴謹,整齊劃一。前院有大門樓,共分上下兩層,上層三間供教學和開會用,下層五間,中間走道可通行中巴汽車,兩側各有房屋兩間,中間兩間東西門戶相對,兩側各有一間。其頂層設定圓形尖塔三座,中間大型尖塔,中央立桿上端一彎彎新月熠熠生輝,大門外上方鑄有金光閃閃的“同志清真寺”五個大字,氣勢磅礴,雄勁有力,格外引人注目。 進門後西南角有一獨院,專供教長眷屬居住。院內房舍7間,是寺內的一所小天地。獨院北側為禮拜大殿,占地面積125平方米,古式建築,看上去莊重典雅,肅穆大方,其明柱和房檐均用綠漆塗就,上書金黃色《古蘭經》選文。相對禮拜殿東側設水房五間,室外用白色塗料粉飾,上面用綠色書寫阿漢對照《古蘭經》文,四樁明柱又書寫中文楹聯兩幅。東西建築綠白相映,閃亮醒目,色調鮮明。水房外兩棵桂花樹,每當國慶節前後,滿樹金花,香氣襲人。往後去北講堂平房五間,中間三間為客廳,左右兩耳房,南北相對,供寺管會辦公用。室外花壇兩座,內植優質宗穭兩顆,院內形態各異的松柏在八棵鐵樹盆景的襯托下,多姿多態,異彩紛呈。院內四面牆壁上懸掛著持久的標語牌,內容選錄了《古蘭經》、聖訓、格言、警句,讓人讀後生感,沁人肺腑,使人們閱後流連忘返。東北角有一女學(也叫女寺),院內西側為女禮拜大殿三間,東側水房三間,東屋講堂三間。院落雖小而秀麗,可稱其為小巧玲瓏,相得益彰。
後院北側有一座三層樓房,每層10間共30間,北面有大型生產房16間,另有東屋四間,北屋10間,門面房子三間,該房子大部分租賃。

清真寺阿訇

該寺的歷任阿訇分別是馬忠廉、白希寬、白鳳平、王寶周、蓋興運、李傳霖、李廣志、蘇訓法、李子海、馬孝順、丁景全、丁祥雲、王勝利、何兆瑞、郭勝輝、竇慶品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