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東大清真寺

周口市東大清真寺

清真寺始建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後幾經修建。至19世紀40年代,清真寺已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寺內有大殿、卷棚、望月樓、水房、南北講堂、女寺、伊斯蘭學校等,寺院占地面積4700多平方米,院內有古槐一棵(現仍存),水房前有三人合抱的大皂角樹一株(1959年伐掉)。

基本信息

清真寺簡介

周口市東大清真寺,俗稱東老寺,位於沙潁河北岸,小橋街以東,後太平街與東中合街之間。又因該寺北30米處原有土地廟一間,瓦壟間每年生有旺盛的韭菜,而又得名韭菜廟清真寺。

清真寺歷史及布局

清真寺始建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後幾經修建。至19世紀40年代,清真寺已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寺內有大殿、卷棚、望月樓、水房、南北講堂、女寺、伊斯蘭學校等,寺院占地面積4700多平方米,院內有古槐一棵(現仍存),水房前有三人合抱的大皂角樹一株(1959年伐掉)。
1959年清真寺被毀,望月樓拆除,大殿改作它用。1987年,老寺和同志寺合為一體,改名為河北清真寺。1987年因形勢需要,老寺和同志寺分開。
由於到寺禮拜的回族教民不斷增多,原來的大殿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特別是每逢開齋節,大殿和院子都容納不下,經全體回族民眾研究,確定重建東大寺。
新建的清真寺大殿建築面積1030平方米,耗資92萬元,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禮拜用的大殿,下層為男女水房及備用拜殿。從東邊望去,兩層玉石欄桿托起一座古色古香的卷棚和大殿,精美的彩繪把整個建築妝扮得金碧輝煌。寬廣明亮的大殿可供1000多人同時禮拜。從西望去,兩座高聳入雲的尖塔分列在巨大的寶鼎兩側,氣勢雄偉,嘆為觀止。

該寺曾在清末創辦過寧遠兩等伊斯蘭國小,由鎮紳杜金章自捐房舍,與高俊德、杜長春、方耀先、龐贊宸、李學義、龐麟閣等各損資二百緡創辦。1940年該校改名為周口伊斯蘭國小校。1945年抗戰勝利後,該校經費由淮陽縣教育局撥發,至1948年春停辦。

清真寺阿訇

該寺自恢復宗教活動以來的主要阿訇有:李子海、丁鳳林、馬存喜、沙秀峰、馬龍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