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祠

周公祠

周公祠坐落於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會館村。建於1890年,係為紀念周盛傳、周盛波兄弟所建。周公祠占地140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天津-周公祠

周公祠 周公祠

周盛傳(1833——1885),字薪如,晚年號北海老農,安徽合肥周家圩子人。

清李鴻章部下,早年官拜總兵、提督等職,皇帝賜穿黃馬褂。

光緒元年(1875年)任津沽屯田事務、天津鎮總兵,率部來小站鎮練兵,屯田、修路、開挖馬廠減河,引南運河水(即御河水)墾荒種稻。隨著招人引種,人口增多,建立新農鎮(即小站鎮)。

光緒十年(1884年)回原籍,翌年病故。

清廷諡號“武壯公”,賜專祠供奉。

周盛波(1830——1888),字海(舟加令),安徽合肥周家圩子人,周盛傳之兄。早年與其弟周盛傳共同組織老盛軍,後離軍回鄉侍奉老母親。

光緒十年(1884年)奉詔募淮軍5000人赴小站防務訓練,其弟病故後繼任其官職,繼續屯墾訓練事務,拓植稻田,擴建新農鎮。

光緒十四年(1888年)病故,清廷諡號“剛敏公”,賜建專祠供奉。

周盛傳、周盛波兄弟是小站稻的拓植者,小站鎮的創始人,津南水利的開拓者。

南面有戲樓和正門,北面月台上有3座大殿,分別是中殿、東殿和西殿。中殿“新農寺”供奉炎帝——神農氏、夏禹和關帝。

供奉炎帝——神農氏系因拓荒種稻;供奉夏禹系因開河引水;供奉關帝系因其為武聖。東殿“周武壯公祠”,供奉周盛傳。

西殿“周剛敏公祠”,供奉周盛波。

歷史上,逢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和七月二十八日,小站地區民眾於小站稻下種和收割前在周公祠內舉行廟會,開鑼演戲,商旅雲集,貿易活躍。

“文革”期間,周公祠因年久失修,加之人為破壞,圍牆傾頹,東西偏殿和戲樓亦被拆毀,神像不存。1986年國家投資修復正殿和圍牆。

1994年在紀念小站建鎮120周年之際,重塑神像。

周公祠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名勝大詞典》中的著名遺址。

荊門-周公祠

周公祠 又名周貞恪公祠,位於湖北荊門十字街南街(現金色時代西餐廳原老文化館位置)。

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朝廷為紀念江西按察使代理省布政使周玉衡(荊門姚河人)而建,周玉衡在總督吉安地區邊務時,與太平軍巷戰肉博而死。

周公祠座西朝東,前有三門,中門石刻匾額 “周貞恪公祠”,左右門額為“成仁”“取義”。

祠內拜殿左側豎有鹹豐皇帝撰寫的祭文碑,右側豎有鹹豐皇帝撰寫的碑記和同治皇帝撰寫的祭文碑。

拜殿正中祀奉周玉衡牌位,左右分別附祀與周玉衡同時陣亡的第三、四子周恩慶、周炎。

左右廡廊附祀同時陣亡的七名荊門籍待從魏璜、熊泰、曾貴、高勛、冷茂、胡升、蔡升。

新中國成立後,因在此建縣文化館,一些文物轉移到陸夫子祠。

1983年文化館被拆遷,有些碑文已做石料埋入地下做了地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