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有無爵位?

周武王滅殷後,為了鞏固政權和加強統治,實行分土列國,大封同姓、異姓及古帝王之後為周室之“藩屏”的分封諸侯制度。據史書記載,周初封國有七十一個,並有爵稱等級,即《禮記·王制》所謂“王者制爵祿,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本世紀以來,隨著青銅器銘文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此提出質疑,莫衷一是。一種觀點,否認周代有五等爵稱制。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一文,依據金文首先指出,王並不是周天子的專稱,諸侯也有稱王之例,古時諸侯的等級稱謂,並不十分嚴格。郭沫若發展王氏的觀點,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指出:“周初分封諸侯為五等之說,完全是東周以後的儒者所捏造。

周武王滅殷後,為了鞏固政權和加強統治,實行分土列國,大封同姓、異姓及古帝王之後為周室之“藩屏”的分封諸侯制度。據史書記載,周初封國有七十一個,並有爵稱等級,即《禮記·王制》所謂“王者制爵祿,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本世紀以來,隨著青銅器銘文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此提出質疑,莫衷一是。一種觀點,否認周代有五等爵稱制。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一文,依據金文首先指出,王並不是周天子的專稱,諸侯也有稱王之例,古時諸侯的等級稱謂,並不十分嚴格。郭沫若發展王氏的觀點,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指出:“周初分封諸侯為五等之說,完全是東周以後的儒者所捏造。”楊樹達《古爵名無定稱說》進一步運用金文資料,對傳統的周代五等爵稱制進行批駁,認為無所謂諸侯“進爵”、“降爵”之說,當時的公、侯、伯、子、男並不是諸侯的固定爵稱。另一種觀點,則堅持認為周代確有五等爵稱制。瞿同祖在《中國封建社會》一書中,堅持周代確有五等爵稱制。他把《春秋》所載的諸侯爵稱,全部摘錄下來進行排比,認為各國爵稱除個別變動例外,都是固定不變的,如“宋永稱宋公;齊、魯、衛等永稱為侯;鄭、曹、秦等總是稱伯;楚、吳等國總是稱子;……許永稱男”。近年來,周代爵位的研究,又取得新進展,其結果略有差異。趙光賢《周代社會辨析》一文認為,自西周以來就有公、侯、伯爵稱,子、男則較少見,或用於外族的君主。周平王東遷之後,五等爵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一文認為,探討周代爵制,應主要依據金文材料,並且要注意各器物的年代和國別,要把當時諸侯生前稱號與死後追稱區別開來。所以,他把金文材料單獨同《春秋》中的有關記載比照,結果發現兩者的記述大體相符,除吳、楚、秦等國存在差異外,多數國家的爵稱是兩相一致的。盛冬鈴《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一文稱,金文中的“公”是古代的尊稱,“某公”之例可以是國名、氏名、私名和諡號等,當時被稱為“某公”者,往往是地位顯赫的人物,並非爵稱。金文中真正用作爵稱的只是“侯”和一部分“某伯”、“某子”中的“伯”和“子”。周代是否有五等爵稱制的分封,是一個未解得到史案,雖然不同的觀點各有依據,但由於對史籍和金文材料的考辨和認識難以取得一致,要想取得一致結論,仍非易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