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英國

排除了布朗,我們對拉斐爾前派的認識將是不全面的。 布朗的這一幅《告別英國》,正是在這個歷史時期畫的。 1852年英國出現的移民熱,是受到政府默許的。

基本信息

簡介

"拉斐爾前派協會"是英國近代畫史上繼外光派畫家透納之後的又一重要畫派。這一幅《告別英國》的作者布朗雖不屬於該畫派的成員,卻與該畫派的關係極為密切。他的地位特殊,對拉斐爾前派的誕生可說是起著促進作用的,是受到該畫派推崇的重要人物。如果說,三個主要發起者翻看的那本中世紀墓壁畫冊是該畫派誕生的觸發劑,那么,布朗的思想與藝術觀就是該畫派的原動力。排除了布朗,我們對拉斐爾前派的認識將是不全面的。

福特·馬道克斯·布朗(1821~1893)出生於法國多佛海峽的加來港。父親是英國輪船上的事務長。布朗自小生活清貧,14歲時考入布魯捷斯學校學畫,後又轉學到漢特。為了生活,他也乾過一些體力活。1837年,布朗進入安特衛普的瓦波斯男爵的畫室學畫,學到了銅版畫、石版畫、色粉畫等技術。1840年來到巴黎,受到古典主義畫法的感染。1845年他旅行義大利,在羅馬結識了拿撒勒畫派的代表奧佛貝克(Overbeck)和柯內留斯(Cornelius)等人。這些人一直在修道院內尋求拉斐爾以前的宗教藝術精神,對布朗的影響很大。布朗也覺得拉斐爾以後的畫家,諸如羅曼諾、喀拉蚩等人不論時人對他們有多高的評價,也不過是一些缺乏獨創性的模仿畫家“必須掌握拉斐爾以前的一些大師的精神",他認為:只有用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去直面自然,才會有英國的藝術。1846年,布朗抱定這個宗旨返回英國。

英國的社會現實,在布朗看來,是城市工業化與大機器生產把人們的思想弄得麻木不仁了。他曾對拉斐爾前派的成員說:現在的社會是"聽任撒旦在建造黑暗的磨房"。社會聽任資本家剝削工人,掠奪農村,製造勞動者貧困和社會墮落……。1852年,布朗畫了一幅大畫《勞動》(現藏曼徹斯特市美術陳列館)。此畫象徵性地表達了英國哲學家卡萊爾的觀點:特權與公理、民主與自由、工業化與社會、勞動與機械化……,種種矛盾與對立使英國的社會道德每況愈下。布朗的這一幅《告別英國》,正是在這個歷史時期畫的。 這幅採用正圓形畫框的油畫,描寫一對所謂"被機器排擠掉"的青年夫婦,因為失業而雙雙去國外謀生。他們坐在客輪的船尾上,這是最便宜的艙位。當時背井離鄉,僑居他國是一股熱流。至1865年這股熱流似乎達到了高潮,不少人遠渡重洋去澳洲採金地。畫上的兩個青年形象,據有的美術史家稱,是以雕塑家托馬斯·伍爾納離英國去澳大利亞謀生這一事實為依據的。

這對男女默然地坐著。輪船即將啟碇。船上旅客擁擠,秩序紊亂。他們的臉上現出惆悵之情,對未來深懷疑慮。海面一片灰綠色,淡紫的天空把氣氛渲染得更加憂鬱。它反映著英國資本主義機械化年代一些被拋棄者的坎坷命運。這對青年緊握著手,目光凝聚,決心相依為命,遠涉重洋。這時,一種莫名的恐懼正襲上他們的心頭。

畫上的細節描繪得頗具典型性(這也是拉斐爾前派畫家的繪畫特點):船尾上懸扎著一些捲心菜,提示船將在海上航行漫長的一段時間;男子的大衣被風颳起一角,露出方格子襯裡,點明人物的身份與階級特徵,等等。他們是一些中小資產階級人物,這和在飢餓線上掙扎、以出洋過海求生計的勞動者有很大的距離,但英國的工業化給這些中小資產階級帶來窮困,確是當時的歷史事實。1848~ 1852年英國出現的移民熱,是受到政府默許的。英國學者卡萊爾在他的《以往與現在》一書中曾發表過自己的觀點:一方面是工業社會造成的騷亂,工廠主與勞工間形成赤裸裸的現金交易關係;另一方面,為解決人民的騷亂,政府鼓勵移民出境以求擺脫社會困境

這幅畫在色彩處理上富獨創性,畫家很注意用明暗效果來抒發船在離港前的情形,讓海上呈現出一種陰沉的氣氛。他說:"我畫這幅畫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沒有太陽的時刻里在戶外畫的。那裡儘管天氣還很冷,我也親自去寫生……"。

此畫作於1852~1855年,曾受到羅斯金的高度評價。全畫82.6×74.9厘米,是木板上的油畫,現藏英國伯明罕市博物館與美術陳列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