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呂思勉中國政治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史學家。十二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歷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院系合併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生教授。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史學四大家”。其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等斷代史,以及《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圖書目錄
中國政治史
第一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003
第二章中國史的年代/008
第三章古代的開化/010
第四章夏殷西周的事跡/018
第五章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024
第六章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029
第七章古代社會的綜述/033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037
第九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040
第十章漢武帝的內政外交/045
第十一章前漢的衰亡/050
第十二章新室的興亡/053
第十三章後漢的盛衰/057
第十四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062
第十五章晉初的形勢/066
第十六章 五胡之亂(上)/070
第十七章 五胡之亂(下)/074
第十八章南北朝的始末/078
第十九章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085
第二十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088
第二十一章唐朝的中衰/091
第二十二章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095
第二十三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100
第二十四章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105
第二十五章北宋的積弱/110
第二十六章南宋恢復的無成/115
第二十七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l22
第二十八章漢族的光復事業/127
第二十九章 明朝的盛衰/132
第三十章 明清的興亡/136
第三十一章清代的盛衰/142
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146
第三十三章漢族的光復運動/152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亂/157
第三十五章清朝的覆亡/162
第三十六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168
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
第一講/177
第二講/179
第三講/182
第四講/189
第五講/211
第六講/218
第七講/229
第八講/236
第九講/252
第十講/256
序言
在幾十年學習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過程中,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的思想文化學術史頗感興趣。尤其是在1995年至1996年我和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知名教授杜文君老師一起撰著《中國現代文化志》一書時,更是對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學術史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研究。由此,我對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學術史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文化泰斗、學術大師、扛鼎巨著、思想流派、異說紛爭等,更令我銘刻在心,縈繞於懷。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英英厲厲、千唱萬和的歷史,仍然是激動不已。
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是中國歷史上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並逐步取得革命勝利的時期。前後兩次歷史性的開國,前者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後者標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其間38年,是中國社會逐步實現由舊到新的轉變時期,與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相適應,中國文化也在古今中西文化的衝突、反思、融合中變革著、發展著:社會文化的結構和內容在更新,西方文化被大量引進,中國傳統文化也適應時代變革而被重新闡揚;一些原有學科的內容、體系在變革,許多新的部門文化紛紛興起;出版了近十萬種圖書和無以計數的出版物,其中有不少革故鼎新、出類拔萃之作;中等以上學校培養了近五百萬名學生,產生了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家、科學家,等等。這一時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
現代中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是現代思想文化的源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當時中國的根本國情,制約著現代中國文化的主題、結構、性質、內容和特徵。“沒有資本主義經濟,沒有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沒有這些階級的政治力量,所謂新的觀念形態,所謂新文化,是無從發生的。”但是從思想文化的相對獨立性的角度來考察,中國現代文化是從古代的、近代的文化發展演變而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演變,近代中西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社會文化結構的變化,以及知識分子群體的歷史走向等,都對現代中國文化的發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縱觀20世紀初年至1949年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一般以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五四”以前,中國文化的基本狀況是,由甲午戰爭後起始的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已經開展起來,資產階級新的文化體系逐漸形成,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思想成為新文化各個領域的指導思想,而新文化領域各部門也都為宣傳民主、自由、平等服務。這時,文化戰線上主要是資產階級新文化與封建主義舊文化的鬥爭,學校與科舉之爭、新學與舊學之爭、西學與中學之爭都帶有這種性質。資產階級在領導文化變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並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能夠站在時代前列、代表中華民族“講話”、“吶喊”的思想家。可是,他們無力戰勝帝國主義文化和中國封建文化的反動同盟:中國資產階級文化革命同其政治革命一樣,始終未能徹底完成。“五四”以後,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登上政治舞台,中國文化格局發生了變化,以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聯合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化作為同盟軍,向著帝國主義文化和封建主義文化展開了英勇進攻。
其基本態勢是:其一,“五四”以後的30年,是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時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逐步取得勝利的時期,與此相應,這個時期的中國文化仍圍繞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主題,以傳播、套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主潮。以介紹和品評西方文化、重釋和闡揚中國傳統文化為重要內容,並以文化為武器來推動社會改革、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為根本目的。其主要成就,不僅表現在文化各領域、各門學科的變革與發展上,而且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套用以及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上。其二,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界出現了派別林立論戰迭起的複雜局面。其中影響較大的論爭有:東西文化之爭、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論爭、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和關於中國文化出路的論爭等,這是當時多種社會經濟與複雜階級關係、民族矛盾在文化形態上的反映,也是古今中西文化之爭與多種思想源流匯集於中國社會的必然表現。其三,就文化的主要類型及其發展趨勢看: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化,作為新文化營壘的一員,繼續發揮反帝反封建、推進社會前進的作用;帝國主義文化和封建主義文化雖然占據統治地位,但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思想文化上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也是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偉大勝利,是帝國主義奴化思想和封建舊文化在中國的失敗和破產。這是一個總的發展趨勢,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各有其不同的歷史特點。
具體到各個學科,幾乎每個學科都有一批學術大家在辛勤耕耘,都有一批學術著作相繼面世。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具有現代意義的、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正是在這一時期建構起來的。例如在歷史學學科,1939年開明書店出版了周谷誠的《中國通史》,1940年開明書店出版了呂思勉的《中國通史》,1949年三聯書店出版了呂振羽的《簡明中國通史》,1948年新知識書局出版了侯外廬的《中國古代社會史》,194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周谷誠的《世界通史》,1936年南京文化印刷社出版了呂振羽的《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194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李源澄的《秦漢史》,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王鍾麒的《三國史略》,1948年開明書店出版了呂思勉的《兩晉南北朝史》,194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1946年商務印館出版了金毓黻的《宋遼金史》,1947年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出版了孟森的《清史講義》,1947年新華晉綏分店出版了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羅爾綱的《太平天國史綱》,等等。這些學術巨匠和學術巨作,使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學學科正式建立起來了。其他學科如哲學、文學、教育學、民俗學、法學、圖書館學、博物館學、考古學等,也是如此。學術史是全息的。後來者應該探源開流,繼往創新,把我國的學術研究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大概正是基於上述原因,我組織同仁歷時數載,編輯出版了這套《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以饗讀者。
是為序。
胡維榮
2011年12月15日
於長春百匯街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