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妙芬

呂妙芬,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博士,代表作:《陽明學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

呂妙芬,現任台灣地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專長:明清學術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傳統中的理學。代表作:《陽明學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第4期專刊,新星出版社2006年出版)等。
學歷: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歷史博士(1997)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碩士(1989)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學士(1986)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學學士(1983)
研究經歷:
2008. 9-2009. 6 ~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訪問學者
2006. 2-迄今 ~ 國立清華大學兼任副教授
2003. 9-迄今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3. 7-2004. 6 ~ 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2003 -2005 ~ 東亞文明中心兼任副研究員
1999. 7- 2003. 9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學術榮譽:
2008-2009 ~ 學術交流基金會(Fulbright Taiwan)獎學金
2003-2004 ~ 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
2004 ~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著作獎
2000-2001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獎勵 (2001年以後不再設此獎勵)
自述:
我的研究領域是明清學術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傳統中的理學。由於儒學是構築中國傳統政治與社會秩序、型塑中國文化價值的重要思想內涵,所以我選擇儒學做為試圖了解自身文化淵源的管道。多年來我以理學家和理學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因為從這些人和文字,我常可以讀出濃厚的宗教情懷及對生命理想的追求、執著與試圖超越的精神。晚明理學思想特別精彩,交織著當時政治的黑暗與理學家個人多舛的命運,格外動人。清初的理學,一般都被視為了無新意,但最近我偶爾讀到一些思想奇特、深具創造力的作品,充滿好奇。我未來仍會持續以明清儒學為主要研究領域。
著作目錄:
專書、論文集
呂妙芬,2011年,《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408頁,中央研究院叢書,聯經出版公司出版。
呂妙芬,2003年,《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共484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呂妙芬,1996年5月,《胡居仁與陳獻章》,共194頁,台北:文津出版社。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呂妙芬,羅久蓉,2003年,《無聲之聲:近代中國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呂妙芬、熊秉真,1999年,《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期刊論文
Miaw-fen Lu, Mar. 2010, “The Rediscovery of Zhang Zai in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Ming Qing Studies, (2010),pp.83-119..
呂妙芬,2010年6月,〈女子與小人可談道:楊甲仁性命之學的日用場景〉,《新史學》,21卷2期,頁61-106。
呂妙芬,2010年5月,〈明清之際的關學與張載思想的復興:地域與跨地域因素的省思〉,《中國哲學與文化》,輯7,頁25-58。
呂妙芬,2010年8月,〈台灣新史學風潮下的儒學研究:以歷史學門為主的觀察〉,《漢學研究通訊》,29:3, 頁8-18.。
呂妙芬,2008年9月,〈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期,頁139-172。
呂妙芬,2008年6月,〈做為儀式性文本的《孝經》:明清士人《孝經》實踐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60,頁1-43。
呂妙芬,2008年6月,〈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台大歷史學報》,期41,頁1-62。
呂妙芬,2007年,〈明清中國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頁359-406。
Lu, Miaw-Fen, Dec. 2006, “Religious Dimensions of filial piety as Developed in Late M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Xiaojing”, Late Imperial China, 27(2), pp. 1-37..
呂妙芬,2005年6月,〈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輯,頁1-46。
呂妙芬,2004年11月,〈晚明士人論《孝經》與政治教化〉,《台大文史哲學報》,61期,頁223-260。
呂妙芬,2003年12月,〈施閏章的家庭記憶與自我認同〉,《漢學研究》,卷21期2,頁305-326。
呂妙芬,2002年5月,〈晚明江右陽明學者的地域認同與講學風格〉,《台大文史哲學報》,期56,頁285-326。
呂妙芬,2001年6月,〈明代吉安府的陽明講會活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5,頁197-272。
呂妙芬,2001年3月,〈明代寧國府的講會活動〉,《新史學》,卷12期1,頁53-114。
呂妙芬,1999年12月,〈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2,頁165-208。
呂妙芬,1999年6月,〈陽明學派的建構與發展〉,《清華學報》,卷29期2,頁167-203。
呂妙芬,1999年6月,〈陽明學者的講會與友論〉,《漢學研究》,卷17期1,頁79-104。
呂妙芬,1998年12月,〈聖學教化的弔詭:對晚明陽明學的一些觀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0,頁29-64。
呂妙芬,1998年6月,〈陽明學講會〉,《新史學》,卷9期2,頁45-87。
呂妙芬,1997年6月,〈 顏子之傳:一個為陽明學爭取正統的聲音〉,《漢學研究》,卷15期1,頁73-92。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呂妙芬,2010年6月,〈晚明到清初《孝經》詮釋的變化〉,林維傑、邱黃海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頁137-191,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呂妙芬,2005年,〈對明清教育史研究的幾點觀察〉,高明士編,《東亞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頁193-210,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呂妙芬,2005年,〈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頁177-223,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呂妙芬,2005年,〈顏元生命思想中的家禮實踐與「家庭」的意涵〉,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 家族、家禮與教育》,頁143-196,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呂妙芬,2003年5月,〈婦女與明代理學的性命追求〉,羅久蓉,呂妙芬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婦女與文化,1600-1950》,頁133-17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學術會議(研討會)論文
呂妙芬,2010年6月,〈從文化史研究看《孝經》與近世中國文化〉,共19頁,發表於首屆中國古文獻與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理工大學,2010-06-16 ~ 2010-06-18。
呂妙芬,2009年12月,〈台灣新史學風潮下的儒學研究〉,共18頁,發表於「《新史學》與台灣史學二十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新史學、國立政治大學等,2009-12-12 ~ 2009-12-13。
呂妙芬,2009年11月,〈女子與小人可談道:楊甲仁性命之學的日用場景〉,共28頁,發表於陽明學派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浙江社科院等,2009-11-06 ~ 2009-11-09。
Miaw-fen Lu, 2008, “The Rediscovery of Zhang Zai in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ranslocal and Transregional Dynamics in Chinese History, 960-1911,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2008-5-11 ~ 2008-5-14.
呂妙芬,2007年10月,〈《西銘》與《孝經》:兼論晚明「孝」的形上化思想〉,發表於「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台北、南投: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暨歷史學系,2007-10-27 ~ 2007-10-30。
呂妙芬,2007年6月,〈做為儀式性文本的《孝經》:明清士人《孝經》實踐的個案研究〉,發表於「為道屢遷:中國文化生活中的宗教禮儀實踐與創新」國際研究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7-06-29。
呂妙芬,2007年6月,〈做為蒙學讀本的《孝經》及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06-07。
Lu, Miaw-Fen, Nov. 2006,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in Early seventeenth-Century Confucian Scholars’ Self-Cultiv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AAR annual meetings, 美國華盛頓特區: 美國宗教學會, 2006-11-18 ~ 2006-11-21.
呂妙芬,2006年8月,〈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發表於「地域中國:民間文獻的社會史解讀」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安徽黃山市:中國社會史學會,2006-08-19 ~ 2006-08-22。
呂妙芬,2006年1月,〈晚明到清初《孝經》詮釋的變化〉,發表於「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01-12 ~ 2006-01-14。
學位論文
Miaw-fen Lu, 1997, “Practice as Knowledge: Yang-ming Learning and Chiang-hui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371 pages, History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呂妙芬,1989年,〈胡敬齋與陳白沙思想趼究〉,共185頁,中國文學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
學術書評
呂妙芬,2009年12月,〈評Chang Woei Ong, Men of Letters within the Passes: Guanzhong literati in Chinese History, 907-1911 〉,《漢學研究》,27卷4期,頁365-368。。
Miaw-fen Lu, 2009, “評Henry Rosemont, Jr., and Roger T. Ames, The Chinese Classic of Family Reverence: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of the Xiaojing”,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37.
呂妙芬,2008年9月,〈評Sara Schneewind, Community Schools and the State in Ming China〉,《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1期,頁177-184。
呂妙芬,2007年9月,〈評伊東貴之,《思想としての中國近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輯,頁291-296。
呂妙芬,2007年12月,〈評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明代研究》,10期,頁209-21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