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僧珍為官不仗勢

呂僧珍為官不仗勢

呂僧珍,字元瑜,東平范人也。世居廣陵。起自寒賤。始童兒時,從師學,有相工歷觀諸生,指僧珍謂博士曰:“此有奇聲,封侯相也。”年二十餘,依宋丹陽尹劉秉,秉誅後,事太祖文皇為門下書佐。身長七尺五寸,容貌甚偉。在同類中少所褻狎,曹輩皆敬之。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親戚。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為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叨越,但當速反蔥肆耳。”僧珍舊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鄉人鹹勸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 姊適於氏,住在市西,小屋臨路,與列肆雜處,僧珍常導從鹵簿到其宅,不以為恥。

基本信息

正文

呂僧珍,字元瑜,東平范人也。世居廣陵。起自寒賤。始童兒時,從師學,有相工歷觀諸生,指僧珍謂博士曰:“此有奇聲,封侯相也。”年二十餘,依宋丹陽尹劉秉,秉誅後,事太祖文皇為門下書佐。身長七尺五寸,容貌甚偉。在同類中少所褻狎,曹輩皆敬之。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①親戚。從父兄子②先以販蔥為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⑩州官。僧珍曰:“吾荷③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④,豈可妄求叨越⑤,但當⑪速反蔥肆耳。”僧珍舊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⑥,鄉人鹹勸徙廨以益其宅⑦。僧珍怒曰:“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

姊適於氏,住在市西,小屋臨⑧路,與列肆雜處,僧珍常導從鹵簿⑨到其宅,不以為恥。(選自《梁書·呂僧珍傳》)

翻譯

呂僧珍,字元瑜,是東平郡范縣人。(祖上)世代居住在廣陵郡。出身低微貧寒。自小時候起,拜師學習,有個相面的人看遍了所有的學生,指著僧珍對老師說:“這名學生的聲音與眾不同,(將來必定)封為王侯將相。” (僧珍)到了二十歲以後,歸依了宋郡丹陽府尹劉秉,劉秉被殺後,又侍奉太祖文皇做門下書佐(官名)。(僧珍)身高七尺五寸,容貌(身材)高大挺拔。在年齡相仿的朋友中很少被輕慢玩弄,同事們都很敬重他。

呂僧珍擔任南兗州刺史時,公平對待屬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兒子呂宏起先以販蔥為業,在呂僧珍回故鄉做官後,就放棄販蔥,想在州府里求得一官半職。呂僧珍說:“我肩負國家大恩,沒有什麼可以報效的。你們本來有適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職業,怎么可以胡亂要求得到不該得的職份!還是應當趕快回到蔥鋪去吧。”呂僧珍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郵的官署,鄉人都勸他遷移官署來擴建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這官署,從建造以來就一直在這裡,怎么可以遷走它來擴建我自己的宅子呢?”

他姐姐嫁給於氏,住在市西,小屋面臨馬路,又混雜在各種店鋪中間,呂僧珍經常引帶著侍從到他家,並不覺得辱沒了身份。

字詞解釋

1.私:偏愛,偏私。

2.從父兄子:即堂侄。

3.荷:擔負,肩負。

4.常分(fèn):固定的職業。分,職業、職分。

5.叨越:非分占有。

6.廨(xiè):官署。

7.鹹:都。

8.徙:遷移。

9.益:增加,擴大。

10.臨:靠近。

11.導從鹵薄:由侍從開路,自己跟隨。

12.鹵薄:侍從,儀仗。

13.求:謀求。

14.當:應該。

15.在任:擔任南兗州刺史時。

16.既至:指回故鄉做官。

17.肆:店鋪。

18適:出嫁。

典型事例

這是一個片斷,作者選擇三個典型事例:不為從父兄子求官開後門;不假公濟私遷拆督郵署;到住在平民區的姊家,不以為恥。刻畫了呂僧珍“平心率下,不私親戚”的高尚品性。這可謂小中見大,於細微處見精神。

作者簡介

姚察

姚察(533—606),字伯審,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南朝歷史學家,先後在梁、陳、隋三朝做官,參與修史工作。他在陳朝時,開始撰梁、陳二史,未成。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詔繼續撰梁、陳二史。據說,姚察“博極墳素,尤善人物,至於姓氏所起,枝葉所分,官職姻聚,興衰高下,舉而論之,無所遺失。”在門閥風氣很盛的南北朝時期,史學家的這種學識和修養無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終於未能完成梁、陳二史,就在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去世了。臨終之前,他告誡兒子思廉一定要“續成其志”。

姚思廉

姚思廉 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年),字簡之,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滅後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歷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於三代”。大業二年(606年)姚察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這兩部史書。貞觀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後官至散騎常侍。姚思廉繼承了父親遺志,為父親守喪期滿,即上表陳述父親遺願,請求繼續修撰二史。隋煬帝下詔準許後,他一直在為此努力工作。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他又受詔同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在父親遺稿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採擇謝昊、顧野王諸家舊作,經編纂校注,於貞觀九年(635年)修成《梁書》《陳書》。這兩部史書的總論為監修魏徵所作,其餘部分都是姚氏父子幾十年心血的結晶。書中有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傳的卷末論贊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這些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詔撰《梁書》時,已年過七旬。太宗命秘書監魏徵主持梁、陳、齊、周、隋五史的修撰,並參預撰寫論贊,所以卷六敬帝紀後總論梁朝一代興亡的論贊署名“史臣鄭國公魏徵”。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