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從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分配到鐵道部東北設計分局,參加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牙林森林鐵路勘察設計;
1955年到鐵道部蘭州第一勘測設計院橋樑涵洞設計。
1962年調西安鐵路局勘測設計處(現西安勘測設計院)工作,參加路局管內專用線勘測及基建等。
1972年在寶成線跨越嘉陵江5~317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大橋的設計中,於第4號橋墩採用沉井、水源井創新設計,獲得成功,所撰《利用橋墩採用沉井水源中的介紹》被路局科研所收入1975年技術彙編中。
1976年~1978年在寶雞——天水線電氣化履行設計中,任全線橋樑專業組組長,成果獲部設計二等獎。
在1981年~1983年寶天、寶成、陽安鐵路水害搶建工程設計中,任寶天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特大橋決體設計負責人,該橋兩跨渭河,橋高60多米,全長1公里多,是建國後第一次跨赴寶天渭河峽谷的鐵路高橋及長橋,曾製成模型在南方五個鐵路局設計系統巡迴展覽。該橋設計採用橋墩與沉井基礎設定0.5米的預偏心及圓錐形沉井的措施,節約造價90餘萬元,獲局設計二等獎。1987年在陽安線水河大橋設計中,採用鑽孔灌湑樁加固淺基梁的合理施工方案,獲路局優秀設計二等獎。
1989年6月退休。後返聘任寶天線鳳閣嶺東站西頭特大橋設計總負責人,成果獲局優秀設計二等獎。
常州名人錄(上)
“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常州自古以來就是詩書禮儀之鄉、鍾靈毓秀之地。自從2500年前延陵季子(吳公子季札)在常州開邑以來,常州這塊土地就以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文化興盛、人才輩出而著稱,有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史學家、科學家從常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