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殿邦,字爾達,號海日,海陽縣楓溪鄉(今楓溪區)人,明萬曆四十年(1612)鄉試中解元,翌年中進士,官至通政參議升尚寶卿。吳殿邦博學多才,能文善書,名噪歷代書壇,他的書藝活動影響化成民間傳說甚多,在《潮州民間故事集成》中就有十三事,不比狀元林大欽、尚書黃錦的傳說遜色。但吳殿邦遺留下來的筆跡並不多,雕刻字跡散見於家鄉各地的有:“山國楓芘”、“楓老山門古;溪深國澤長”、“見位聞聲”、“楓溪”、“尺木居”、“入門思敬”、“讀書處”、“三世尚書”、“四朝元老”、“大理少卿”等件,還有“孝發”碑34字。至於書法墨跡,經數百年天災人禍,幾乎泯滅殆盡,今能見到的只有分別藏於澄海和汕頭博物館中兩件紙本立軸。前者書五言詩一首:“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萬事分已定,浮生空白忙。”署名殿邦。後者書七言詩一首,末兩句為“詩思欲狂遨不得,粉情名壁渾漫題。”署名吳殿邦。這兩件作品均蓋竭兩方印,未載時間。視其風範,應為同期作品,而前軸字跡更為蒼勁。
吳殿邦書法與同時代全國名書家王鐸筆法頗相似,他們都是學習宋代的書法家米芾而自成一家。縱觀現有筆跡,可以看出,吳氏學米書最顯著的特徵是結體欹側,而且發揮很精彩。他的額匾“入門思敬”四字,每個字都有明顯動勢。本是平正的“門”、“思”字,也因欹側取勢而產生動感。另一方面,為了額匾整體平穩莊嚴,右邊“入門”兩字朝左,左邊“思敬”兩字朝右。左右各字動勢向中央集結。“入”字造型特別奇妙,縮小右撇,誇大左撇,這一變態誇張,使該字管領全局,也與“敬”字取得對稱平衡,得到整體穩重的效果。欹側取動勢在吳殿邦其它作品中同樣存在。這一技法衝破平正字形而取得活躍的生命力。吳殿邦書法藝術之高,在當地書壇中遙遙領先,列入全國書壇也毫不遜色,在潮州書法史上是一顆照耀古今的明星。
故事
吳殿邦甘拜下風
潮州才子吳殿邦,素以才情自負,有一次卻向一個賣湯圓的人認輸。他在家鄉期間,恰好府城要在大街的灶巷口為大理少卿吳一貫建一座牌坊。吳一貫是潮州彩塘人,成化十七年間(1481年)進士,曾擢御史,巡按浙江,在福建一帶,懲治貪污,肅清盜寇,成績斐然。他死後,潮人建牌坊紀念他。牌坊上要寫的是“大理少卿”、“經略邊務”。當然,揮毫是非吳殿邦莫屬的。吳殿邦接受這任務後,也精心構思,寫出了8個好字。牌坊建成後,每天都有許多文人學士、遺老遺少前來欣賞這鐵劃銀鉤之筆。欣賞的人絡繹不絕,天天如是。吳殿邦夾雜在裡面,聽著人們的嘖嘖稱讚,喜不自勝。
但有一天,卻有人唱反調:“這有什麼了不起,要是我來寫呀,比他強多呢!”吳殿邦聽到這聲音,轉過頭去看看是什麼人說的,原來是一個在路旁賣湯圓的小販!這賣湯圓的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他每天在這裡做買賣,本來生意不錯。誰知牌坊一建起來,前來欣賞好字的人把他的攤檔圍得水泄不通,使他的生意十分冷淡,他故此發出怨言。吳殿邦走上前去,賣湯圓的不認識吳殿邦,以為是來買湯圓的,便熱情地打招呼。吳殿邦卻問道:“阿哥,你來寫一寫怎么樣?”那小販回答:“我呀,因為從小家貧,沒能寫字讀書,只好學做湯圓,要是我從小就練下,一定比吳殿邦強!”吳殿邦道:“你賣湯圓有什麼本領?”“嗯!本領強呢!譬如說,1個錢4粒湯圓,你要買3個錢, 我一勺子就是12粒,不多也不少!4個錢,16粒,保證沒差錯。”吳殿邦不服,說道:“好!我跟你買5個錢!”那小販說:“錢來!”吳殿邦掏錢給他,小販把勺子朝鍋里一舀,說道:“你看,20粒,有差錯這5個錢還你!”吳殿邦仔細數了數,果然20粒。他又說:“6個錢!”又一勺子起來,一數,24粒!“3個錢!”一勺子,12粒。連續數次,一粒不差。吳殿邦服輸了!此後,他再也不在牌坊旁邊沾沾自喜了。
明朝萬曆癸丑年,吳殿邦上京赴考,中了個“三甲進士”。這三甲進士,潮州人俗稱“進土母”,按例是沒有封官賜爵的,只撈得一個空銜而已。吳殿邦不肯就此而歸,就憑著他一手好字,在京都盤桓。
有一天,吳殿邦在街上閒遊,行經魏忠賢府前,但見府外車馬雲集,府內鼓樂笙歌,熱鬧非常。吳殿邦私下打聽,原來今天是魏忠賢做生日,文武百官,前來祝壽。
吳殿邦心中暗想,魏忠賢不外是個內宮總監,因為對上善打馬屁,很得皇上歡心,才被委以重任。他大權獨攬,結黨營私,橫行霸道,一幫無恥之輩為依附權勢,都來登門巴吉他,才弄得這般熱鬧。想到這裡,他不由走近魏府前,想看個究竟。
那魏忠賢府前,有個大鼓,但沒有鼓槌,倒是擺著一條鐵棍,門上只有一邊掛著一隻大燈籠。這分明是一個啞謎。當下吳殿邦拿起鐵棍,不由分說,“咚”的一聲,對準那大鼓就是一棍。回過頭來,又一棍把大燈籠打下來。
魏忠賢在堂上聽見外面鼓響,便吩咐武士將擊鼓人帶進來。魏忠賢問吳殿邦為什麼要擊鼓?吳殿邦隨口回答說:“操彼於戈,一鼓滅明。”八個字,說中魏忠賢下懷,因為魏忠賢早就蓄意謀反奪位,文武百官沒有一人知道他的心思,倒是這個三甲進土一下就看穿了。魏忠賢認為此人才學非凡,將來必有用處,當即許以官位,要把吳殿邦拉到自己門下。
吳殿邦內心明白,跟魏忠賢造反將來定落得個死無完屍、遺臭萬年,但又不願放棄做官機會,就對魏忠賢假說要到地方上好替他募賢招能。
魏忠賢信以為真,就給他弄上了個電白縣令。吳殿邦走馬上任,以為電白離京城很遠,再也沒事了,誰知魏忠賢並沒有忘記他,不時派人送來信札禮物,想進一步籠絡他,這使吳殿邦十分為難。收下吧?他不甘心投身閹黨門下當走狗;不收吧?魏忠賢權傾一朝,殺人不眨限,激怒了他,便性命難保。經過再三考慮,還是把禮物收下來,並恭恭敬敬地寫了感謝信。
後來,魏忠賢的陰謀敗露,各地追查魏黨,有人檢舉了吳殿邦,可是當查到魏忠賢送吳殿邦的禮品時,但見他樣樣保存完好,並且每樣物件的後面都寫有“屈從”兩字。至於吳殿邦給魏忠賢的書信,在魏府中卻查無隻字。
原來吳殿邦給魏忠賢寫的信,都是用墨魚腹中的墨寫的,初時顏色如墨,放久了就逐漸消失不留痕跡。他就這樣巧避了閹黨的糾纏和閹黨之禍,後來還升到通政參議,賜尚寶卿。
一句禿驢罵通庵
相傳,有一日,吳殿邦到山上遊玩,來到一座山廟,便進門去歇息。廟中的和尚都不認識他,見他只歇腳不給燈油錢,便不去理他,而且說了一些風涼話,很是傷了吳殿邦的自尊心。吳殿邦憤而離開。
過了幾天,吳殿邦和幾個文人又一次上山來到此廟。廟中和尚聽說大書畫家吳殿邦上山遊玩,都十分尊敬,拿出紙筆請他們賜墨。
吳殿邦對這群和尚的勢利十分生氣,提筆就寫“鳯棲禾下鳥飛去,馬宿蘆邊草不生”,將“禿驢”二字嵌在謎中。和尚們都不知底細,喜顛顛地拿去裝裱並掛了起來。明眼人一看,都笑破肚皮,說:“一句禿驢罵通庵。”
事跡
過路題匾
一日,吳殿邦帶著書僮到饒平辦事,路過一個地方,他看見雨亭前面人山人海,熱鬧非常,走近前一看,原來是雨亭旁貼著一張大紅賞格,寫明本地一翰林要建府第,懸賞徵求“翰林第”三字,字須當面寫,由主人當面拍板,選中者賞銀五十兩。寫字是吳殿邦的專長,一見賞格,他早忘記路途跋涉,立即停下來看個究竟。 題的是翰林府的牌匾,賞格有高,確實吸引了不少懂文墨的人,既有名又有利,都想一顯身手,桌子上的字,早已寫了不少,其中也有寫得不錯的,但不知為什麼,主人一個又一個也沒選中。
吳殿邦再也按奈不住了。他把眾人撥開,來到寫字桌前,接過筆墨,凝了凝神,“唰唰”幾下,有如快刀暫亂麻,但見渾厚圓潤的“翰林墨”三個字,立刻浮在紙上。
圍觀者人人喝彩,主人走上前來,拱手稱謝,然後把手一揮,早有家人捧出一個紅漆木盤,揭開上面紅緞,將五十兩白花花銀子,呈獻到吳殿邦前面。吳殿邦示意書僮收了銀兩,便上路了。主人望了吳殿邦的背影,大笑著喝令收攤。原來,他早就想請吳殿邦題字,但平素無交情,加上此時的書法,已是身價百倍,更難得到。正在這時,恰巧探知吳殿邦到路過此地到饒平辦事,也知他好勝心強,請將不如激將,這才設下此局,賺得他的字型。吳殿邦儘管機敏過人,做夢也想不到人家這一招。
吳殿邦智避閹黨禍
吳殿邦中了進士以後,太監頭子魏忠賢對於於這個能夠猜透“一鼓滅明”企圖的人,十分賞識,千方百計想把他收羅在自己門下。吳殿邦也知道他的用心。一日,當魏忠賢想留吳殿邦在京城做官時,他卻進言說:“嶺南這地方,也有很多賢能的人,前歲爺如果欲成大事,我願前去代為聯絡。”這話正合魏忠賢心意,就由他出面活動,派吳殿邦到嶺南作官。 吳殿邦走馬上任後,自以為嶺南離京城遠,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了。誰知,魏忠賢並沒有忘記他,不時派人送來信札禮物,想進一步籠絡他。對這事,吳殿邦十分為難。收下吧,他並不甘心投身官門下,當他的走狗;不收它吧?魏忠賢權傾一朝,殺人不眨眼,自己稍微疏忽,定然性命難保。經過再三考慮,還是把禮物收下來,並恭恭敬敬的復函稱謝。
後來,魏忠賢篡權的事被揭發,各地追查魏黨,自然就有人檢舉了吳殿邦。可是,當查到魏忠賢贈送吳殿邦的物品時,但見他樣樣保存完好,並且每樣物件的後面,都寫有“屈從”二字。至於吳殿邦給魏忠賢的書信 ,在魏府中卻查無片紙隻字。 原來,吳殿邦給魏忠賢的信件,都是用墨魚腹中的墨寫的。初時顏色如墨,放久了,就逐漸消失,以至看無半點痕跡。他就這樣巧妙地避過了閹黨之禍,使自己不但不會受到牽連,而且後來還升到通政參議,賜尚寶卿。
大史與小宗
吳殿邦未登仕途之前在家賣文為生。一次,楓溪一位官拜太史令的大官衣錦還鄉,建了一座“太史第”大府宅。太史令要請吳殿邦書寫“太史第”3個大字,聞說是潤筆需10兩銀子,他便著家丁如數把銀帶去。家丁以為我一年驢生拚死才賺多少銀子,你吳殿邦輕輕易易寫這3個大字就要10兩銀子,未免太好賺了!於是,他就偷起2兩自作“回扣”。吳殿邦先點銀後寫字,寫後就捲起讓家丁帶回去。太史令展開一看,只見“太史第”變成“大史第”,知是家丁作弊,便斥責他一番後要他老實向吳殿邦檢討並補足潤筆金。家丁只好照辦,吳殿邦才補足一點,完璧歸趙。 無獨有偶。浮洋庵後林在建林氏宗祠時,派人帶足12兩銀子去請吳殿邦寫“林氏宗祠”4個大字。那人貪污2兩。等把字拿回到庵後,族長大為生氣,覺得宗祠的宗字小得太出奇了,便責問那個被委派的人,那人不得不坦白交代,然後乖乖地把錢送足吳殿邦,請他另寫與其它3字一樣大的宗字,“林氏宗祠”這才完整了。
多錢多功德
吳殿邦定價撰寫一副對聯的禮金是8兩白銀。楓溪附近一個尼庵的住持只送給4兩銀子,就要請他寫副對聯。吳殿邦答應了,說:“你放心,我今夜寫好後就幫你貼上去,包管明早佛光大增輝。”住持滿意地便離開。
誰料隔天一早,人們一見庵門對聯都咆哮起來。原來,對聯是這樣的:
一條筆直
兩片齊開
住持跑來責問吳殿邦:“你為什麼寫了半截對聯,而且很粗俗?”吳殿邦說:“你們佛門有一句話叫‘多錢多功德’;街市則有一句話叫‘少錢照少測’,這你就可想而知了。”老尼只得乖乖補足8兩銀子,吳殿邦才為她寫全了對聯:
一條筆直天界路
兩片齊開慈悲門
食人酒肉贈人福
吳殿邦未中進士尚是舉人時,請他寫字的人特別多。但有個橫行鄉里、為人狠毒的老財主建新宅時,付重金請他寫個“福”字,以嵌在照壁上,卻遭到他的拒絕。老財主請他的秀才親戚想辦法求吳殿邦。秀才說吳殿邦並非易求,還是待我如此如此…… 原來,秀才常與吳殿邦輪流當謎台主。秀才這一夜輪著主台,吳殿邦則成了猜眾。秀才出了兩則啞謎:一則是謎箋上寫著“水火”兩字,並懸了一串銅錢,寫明謎目是“俗語一句”;另一則是懸著一瓶酒、一塊豬肉,並備了一張大紅紙、一支大毛筆和一罐墨汁,也寫明謎目是“俗語一句”。秀才對吳殿邦用激將法說:“大舉人,這兩則啞謎太難了,你一定猜不出吧!”吳殿邦說:“豈有此理!”只見他把錢取下,把“水火”字紙撕碎,隨口說:“得人錢財消人災(古之災字是上水(巛)下火)!”秀才擊鼓三通:“猜得對!另一則呢?”又見吳殿邦把酒和豬肉取下,並寫了一個大“福”字,說:“食人酒肉贈人福!”秀才又擊了三通鼓,猜眾報以熱烈掌聲。
可是後來,吳殿邦才知中了秀才之計,因為那個“福”字被用在那老財主的照壁上了。
無心插柳柳成蔭
吳殿邦有個族內兄弟在楓溪官路旁柳樹下開了一間點心鋪,因為沒有鋪號,顧客對其不大信任,生意不佳。這日,吳殿邦便為他寫了一塊大招牌“柳記點(心上面去掉一點)鋪”,頓時門庭若市,人見人笑:“哈,堂堂大舉人不識字,心字中間寫少一點!”很多人都說:“既然是‘無點心’,那我們就去點心吧!”俗話說“不是嘴欲食,而是目看見”,意即本來沒有食慾,看見食物便想食。於是,看的人多,食的人也就多了,生意特別好。 一次,吳殿邦外出公幹好久,回來時其族弟對他訴苦說:“自兄走後,弟的生意特別冷淡。”吳殿邦問為什麼?族弟答道:“人人都說,‘有點心’好了,不用再點心了!”原來,是有好心人為招牌那個“無點心”的
(心上面去掉一點)字點足一點。吳殿邦嘆氣說:“唉!我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那好心人卻是‘有意栽花花不發’呵!”
福無雙降與禍不單行
吳殿邦每年除夕為自家貼的春聯夜裡總被人家偷揭去,好不氣惱!這一年除夕,他貼出的春聯只是這樣的半截子:
福無雙降
禍不單行
真是人見人怕,春聯完好保留下來了。大年初一一早,他才補上下半截,變成:
福無雙降今朝俱降
禍不單行昨夜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