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吳曉飛(1949-1970)一位19歲的高中學生。從1967年11月到1968年4月中旬,僅用半年時間,竟寫就兩部總計40餘萬字的政論文稿,對當時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作出了自己的否定判斷;對尚未折戟沉沙的林彪,對炙手可熱的江青一夥,敢於無情揭露和辛辣鞭撻;對劉少奇所蒙受的千古奇冤大鳴不平。文稿廣泛地涉及我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意識形態各個領域,內容充實,行文流暢,尤其後寫的一部,結構嚴謹,筆鋒犀利,論證的邏輯思維更趨成熟,這是一般青年難於達到的。他就是“文革”中蒙難的中學生——吳曉飛!
人物事跡
不明白為什麼圍剿“三家村”
1949年春,吳曉飛出生於一個革命幹部家庭,從小愛聽父輩們講革命先烈的故事,那一個個悲壯的故事無不激盪著他的心。耳濡目染下,他形成了愛憎分明的性格。
吳曉飛國中曾就讀於福州市第五中學,教過他的老師都不約而同稱讚他是剛直、勤于思考的學生,他的才華是公認的。
1965年底,全國報刊繼批判吳晗的《海瑞罷官》後,又發起了對“三家村”和《燕山夜話》的批判。批判“三家村”,矛頭直指中共北京市委,這一點現在已經十分清楚,而在當時要對此作出正確的判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吳曉飛卻在心中亮起了紅燈。他疑惑 了,他找來《三家村札記》和《燕山夜話》,對裡面每篇文章,進行認真地閱讀。專欄中的文章知識性強,文筆生動,針砭時弊,為廣大讀者所喜愛。為什麼忽然被批為“歪曲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主張讓資產階級思想泛濫”,更有甚者,被認為是“惡毒攻擊總路線、攻擊大躍進”,“誣衊和攻擊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攻擊黨的總路線。”“這是怎么了?”吳曉飛的心中充滿了疑問。
學生最信賴的莫過於老師,為了弄清為什麼要圍剿《燕山夜話》,他在一個晚上找到了班主任嚴老師,向嚴老師傾訴心中的疑惑:從自己如何喜歡鄧拓、吳晗、廖沫沙的文章,到報上為什麼忽然冒出了那么多的批判文章,並且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是不是有人故意在製造事端,藉此而弄亂局面,整垮北京市委?吳曉飛一口氣談了整整三個小時。然而,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又能給他多少答案呢?
“造反有理”,“理”何在?
1966年8月,吳曉飛的父親調任南昌鐵路局局長,他隨父母的工作調動,也轉學到南昌市第一中學就讀。就在此時,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召開,宣告“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展開。在“革命就是造反”、“造反有理”的語調支持下,紅衛兵採取了形形色色的“革命造反”行動,他們發起“更名運動”,禁止某些衣著、髮式,破壞一些被認為是封、資、修的東西,抄“牛鬼蛇神”的家,私人財物被肆意損壞;更有甚者,發展到了隨便打人、殺人的地步。一時間,打、砸、搶、抄這類現象愈演愈烈,破“四舊”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文化大破壞活動。紅衛兵破“四舊”運動迅速向全國蔓延。
吳曉飛面對這種種怪現象卻有著他自己的思考:為什麼要焚燒書籍、砸毀古蹟?這不是要毀掉歷史嗎?中國那么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無數的財富,毀在我們手上,我們何以對得起祖先?隨便抄家、打人,這是不合法的,為什麼如今卻如此輕而易舉?打死人也不用負責,這又是為什麼?為什麼林彪把毛澤東思想推到了宗教迷信的路上?敬奉毛主席為“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舵手、偉大的統帥”,宣揚“萬壽無疆”,這不是唯心主義嗎?他這是真幫忙還是幫倒忙?吳曉飛頭腦里頓時冒出了許多的“為什麼”。這一連串的問號,在他腦海里翻騰,逐漸升華到憂黨憂國的高度。
他說道:“造反有理,究竟理何在?”就在吳曉飛苦苦思索著這些“為什麼”的時候,1966 年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組織外地高等學校革命學生、中專學校革命學生代表和革命教職工代表來北京參觀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從9月5日起,全國大中學生在全國範圍內大串連,他們要把“文化革命”的火種撒向全國,同時也希望通過串聯形式,相互之間能交流“文化大革命”運動的戰鬥經驗,宣傳戰鬥成果。
懷著弄清問題,解決疑難的願望,吳曉飛也投身到大串連的漩渦中,足跡踏遍了全國27個大中城市和無數村鎮。他不像其他的紅衛兵那般狂熱,而是在冷靜地觀測著政治風雲。吳曉飛一路上收集了大量傳單。耳聞目睹的種種社會現實,使吳曉飛敏銳地感覺到,紅衛兵們的行為實際是林彪、江青一夥鼓動的,社會上的動亂局面也是他們挑起的。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別有用心的。
揮筆斥“文革”
1967年10 月,在中共中央發出停止全國大串連的通知後,吳曉飛回到南昌。他一口氣寫下了二十萬字的定名為《文化大革命》的文 稿,包括序言、總綱等四個章節。他在序言中開宗明義地寫道:“眾所周知,1966 年6 月以後,在中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裡發生了一件反常的政治事件。”
吳曉飛在文中指出:“林彪為什麼加勁地大樹特樹毛主席的權威,我以為恐怕這是為他自己篡權做輿論的準備”,但是,“任何一種絕對的迷信,都不過是騙人的庸俗勾當”,“所有的絕對迷信論的假象都要被戳穿”。
吳曉飛在文中還寫道:“江青以毛澤東的身份和黨中央的特使來干預文化大革命”,“恬 不知恥地用毛澤東的身份,以黨的化身,到處自吹自擂”,“開口就說她江青是毛主席派來的。利用毛澤東的威望,煽動‘左’派”,“江青實質就是文化革命中無政府主義泛濫的根源”。
由於當時形勢的發展,以及自身閱歷的限制,吳曉飛寫完第四章就再也寫不下去了。重讀這些文稿,他自己也感到不甚滿意。他尤其感到,作為“文化大革命”中重大事件之一,是“對劉少奇的不擇手段、不通情理的迫害”,文稿中雖有觸及,但不系統而失之膚淺。一股發自肺腑的內心衝動,驅使他進行新的寫作構思。
從1966 年8 月開始,劉少奇漸漸被打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國第二號人物被當做“黨內反革命修正主義集團的總頭目”、“全國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共和國最大冤案就這樣發生了。
1968 年初,吳曉飛構想寫一部全面論述劉少奇一生的功過是非的著作,他擬就了目次,全書共分14 章,50 多個小節。為了早日寫就這本書,使自己洶湧的思路不被打斷,吳曉飛毅然把自己反鎖在一間斗室之中,開始了艱難的寫作過程。他常常不分晝夜,一寫就是十幾個小時,累了,用冷水沖沖頭,洗把臉,繼續寫。實在太累了,就休息幾個小時,起來又寫。
經過幾個月的伏案工作,吳曉飛用20萬字的篇幅寫完了著作的第一章,寫出15 個專題,分別標以“劉少奇的民主革命工運思想”、“白區鬥爭”、“所謂白區派”、“土地革命”、“劉少奇對民主主義的態度”、“修養論”等小標題,有針對性地批駁林彪、江青一夥強加給劉少奇的一系列誣衊之詞。吳曉飛用整整一節,約37000 字,專門論述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高度評價“《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是一部絕妙的好作品”,是“劉少奇關於黨內鬥爭最最傑出 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理論的出色著作”、“具有很大的聲望”。吳曉飛堅持獨立見解,對原著逐句逐段地加以推敲,指出哪些觀點極為“精彩”,“深刻”、“叫人觀之而嘆”。對於林彪、江青一夥炮製的《〈修養〉的要害是背叛無產階級專政》一文中提出的“這樣的‘修養’觸動不了日本帝國主義一根毫毛”的話,吳曉飛用諷刺口吻反駁道:“本來這樣的‘修養’是專門觸動黨員的靈魂的,不是觸動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毫毛’的,它們的‘毫毛’不是由‘修養’,而是由被‘修養’觸動了靈魂的黨員去觸動的,簡直連起碼的邏輯性常識都不懂!”
吳曉飛面對一大疊手稿,環視滿屋子雪片似的傳單資料,豪情滿懷。恰逢這時,學校組織下鄉支農,吳曉飛做好了到農村接受鍛鍊的充分準備,也想順便做短暫休整,以便繼續按最初的構想寫下去,直到寫完其餘的13 章44個專題為止。
最後的戰鬥
但是,1968 年5月6日,吳曉飛的父親,原南昌鐵路局局長吳亞雄,以“走資派”罪名被“民眾專政”,他的家被抄了。
正當吳曉飛為“全國最大的走資派”劉少奇鳴冤的時候,他的父親卻成了劉少奇的“代理人”,成了被打倒的“走資派”。吳曉飛可以預見林彪、江青一夥的行動是別有用心,判定他們是反革命逆流,卻無法預見自己父親的命運,更無法預測自己的命運。
一夥暴徒衝進了吳曉飛的家,他們要實行“專政”,抄走了吳曉飛嘔心瀝血寫下的全部文稿。眾暴徒們拿起文稿一看,嚇呆了。第二天,情況被反映到江西省革命委員會。面對這支春秋之筆,革委會成員個個驚恐萬狀,頓起殺機,拍案咒罵吳曉飛是“全省特大的、罕見的反革命”。就在5月7日下午,不經任何法律手續,秘密將正在支農勞動的吳曉飛拘捕,投進監獄。接著緊鑼密鼓,調集人馬,組成龐大的特偵組,連夜開始了逼供刑訊,要吳曉飛交待罪行。面對各種無理的逼供,年僅19 歲的吳曉飛堅強地頂住了,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
“你為什麼反對林副主席和江青同志?”“林彪、江青倒行逆施,行動是別有用心的,他們才是真正的反革命逆流!”“住口!林副主席是毛主席的學生,他是緊跟主席的,你反對他就是反對毛主席!”“我非常尊敬與熱愛毛主席,但林彪將毛主席神化的做法是別有用心的!”江西革委會見在吳曉飛身上問不到有用的東西,就轉過頭批鬥、審訊吳曉飛的父親。吳父年過半百,案發的第二天被迫害致死。革委會短期內又拘捕和隔離審查了吳曉飛全家5人,株連了平常與吳曉飛接觸的親友及同學20多人。
吳曉飛在被關押的21個月中,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但始終實事求是地申述這些文稿是出自他一人之手,挫敗了他們“挖集團”的陰謀,迫使他們不得不陸續釋放吳曉飛的那些受到無辜牽連的親友和同學,而吳曉飛卻於1970 年2 月27 日慘遭殺戮。
“文化大革命”終於遭到否定,吳曉飛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1980 年7月12 日,南昌鐵路局遵照中共江西省委的決定,召開了吳曉飛平反昭雪大會,追認他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在平反昭雪大會上,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宣讀了“關於吳曉飛同志無罪的判決書”。南昌鐵路局黨委負責同志宣讀了中共江西省委關於為吳曉飛平反昭雪的決定,並高度讚揚了吳曉飛憂黨憂國、勤于思考、敢於直言、勇於探索真理的可貴革命精神。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劉禹錫《浪淘沙》詞)吳曉飛歷盡坎坷,但鬥志不衰,精神樂觀,胸懷曠達,氣概豪邁,吳曉飛堅信被讒言所害的人,終有一天會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吳曉飛的大量文章,經歷了歷史的檢驗;吳曉飛的名字如金沙一樣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