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荊

當時,除懷荊、吳則敬尚健在外,其餘參與修橋的人士均已去世。 吳懷荊廣為施藥、濟貧,為死者施棺收斂者達數百人。 懷荊雖以務農起家,卻目光遠大,以詩書課督其子。

泉州地區歷來“地隘而磽瘠,瀕海之邑耕四而漁六……歲入谷少而人浮於食……晉邑所慨,尤嗇於他縣”。至明代,晉江(包括石獅)缺糧問題仍然沒有緩解,每每需從外省、外縣購進糧食,以解燃眉之急。糧價不斷提高,許多人棄農從商。吳懷荊出身農家,卻獨具慧眼,以“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遠見,堅持從事大規模農業生產,顯示其勝人一籌的決策能力。
明代中後期,僱傭勞動現象在農業生產中出現,宋代開鑿的象畔塘及塘堤外墾殖的大片稻田和山地,為吳懷荊發展大規模農業生產提供必要條件。懷荊善於利用天時、地利,發展農業生產,“力穡起家,佐以勤儉,夜無全寐者幾二十年,遂以饒聞”。懷荊致富之後慨解義囊,致力於社會公益事業。
當時泉州南門外由陳埭、西濱至龜湖有一座建於宋代的海岸長橋,計770餘間(孔),橋中建有供行人憩息的亭和庵,是古代石獅通往府城的商旅要道。由於年久失修,長橋橋樑圮廢,行人往來艱難,懷荊與蓮埭林孔彰、泉州府城內吳則敬、王田詹,承天寺僧人智鏡共同倡修。由吳茂實、蔡成端督工,修復海岸長橋。弘治十八年(1505年)發生水災,海岸長橋被洪水沖毀,而且損壞程度比以前更為嚴重。當時,除懷荊、吳則敬尚健在外,其餘參與修橋的人士均已去世。懷荊慨然以修復長橋為己任,出面倡議捐修,動員林孔彰之子林學時及吳則敬、靈源寺僧體然等人“或助以力,或督以工”,歷經兩載辛勞,將海岸長橋修築得分外堅固,“諸里人無長少,鹹壯其功”,相率邀請名儒蔡清撰寫《修海岸長橋記》,以示後人。懷荊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孝子。他的母親謝氏因病雙目失明,他小心服侍,十年如一日。弘治十六年(1503年),地方飢疫,死者相枕。吳懷荊廣為施藥、濟貧,為死者施棺收斂者達數百人。
懷荊雖以務農起家,卻目光遠大,以詩書課督其子。他開導後輩:“其勵而業亢而宗,汝視汝攻書孰與吾勞苦乎?可嬉乎?”在他督促下,兩子均讀書成才。長子吳聰,弘治辛酉科舉人;次子吳敏,為泉州府秀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