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陝西·荊山]

荊山[陝西·荊山]

荊山,山名,我國有五座荊山,分別在湖北省南漳縣西部、在陝西省閻良區、三原縣、富平縣三地交界處、河南省靈寶縣閿鄉南、安徽省懷遠縣西南、甘肅省靈台縣。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湖北省的荊山。

簡介

山名(亦名中華塬、荊原、荊山塬)在今陝西省閻良、三原、富平三地交界處。

相傳禹鑄鼎於此。《書·禹貢》:“導岍及岐,至於荊山。” 孔穎達 疏:“《地理志》云:《禹貢》北條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後漢書·郡國志一·馮翊》 劉昭 注引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南,今其下﹝有﹞、荊渠也。” 詳情搜尋詞條“荊山塬”。

荊山塬

荊山塬(亦稱荊山、中華塬,當地人稱之北塬),荊山在今西安市閻良區和渭南市的富平、鹹陽市三原縣交界的地方。荊山,是塊神奇而富有靈氣的一塊寶地,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的破曉之地。它西起買家坡(富平、三原交界處),東迄石川河西岸斷原處(富平、閻良交界處),綿延數十里,南望中南,北依漆沮(石川河),郁然深秀,氣勢壯觀,素有“金絲吊葫蘆”的風水寶地之稱。漢唐時曾是皇家御花園,又是盛唐覽勝處。據史料考證,李白、杜甫、王安石、班固、蘇武、曹植、陳覺等文人雅士以及秦穆公、秦孝公、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等無數皇親貴族到此祭祖、遊覽;東端原首有漢太上皇劉執嘉萬年陵,西端有唐高祖李淵獻陵,兩陵之間分布有50多座藩王嬪妃陪葬墓群。

閻良當地人稱閻良北境與富平之交的土原為荊山、荊原、荊山塬也有許多證據。這裡的荊山上有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之父劉煓的陵墓漢太上皇陵(又稱萬年陵),稍西的三原境內的荊山上有大唐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墓獻陵。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漢唐王朝的根脈都在這裡,這是他山所無法企及的。二陵之間又有漢武帝游幸、唐太宗擴建的皇家道觀的龍游宮遺址,明英宗敕修的后土廟、唐代櫟陽縣尉沈亞之祈雨的漢武帝廟以及青涼寺等古蹟。

有廣義上的荊山和狹義上的荊山。廣義上的荊山指今三原縣嵯峨山下以東直至閻良區關山鎮,東西九十餘里。這就是《富平縣誌·山川志》(吳志)所說的“北條荊山屬富平之南,三原之東,臨潼之北,蒲城之西,皆統一為荊山”。狹義上的荊山指今閻良之北,富平之南,的荊山及以西三原境內一小部分,東西三十里,海拔379.2—483.2米,比閻良平原高出130多米。清代富平人韓文所說的荊山即狹義上的荊山。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路史·疏仡紀·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古時,鑄鼎是國家的大事,鼎是國家社稷權力的大事,非常神聖。那么,黃帝鑄鼎的“荊山”在哪裡呢?

古籍中的荊山,一般是指關中的荊山。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山當在岐山和黃河之間,也就是今天的關中荊山原。古《漢書·地理志》稱:“荊山在馮翊懷德縣也。”根據《北周地理志》、《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等眾多古代地理志,懷德縣之縣城仍存在,在今陝西省富平縣城西南5.5公里。懷德縣有荊山,即富平縣有荊山。

乾隆《臨潼縣誌》載:“荊原為邑北界,綿亘數十里,與驪山南北相望,陂陀擁護,如屏障然。”閻良荊山下的東西大道被閻良區政府命名為荊山路。閻良區關山鎮的蘇趙村原名荊山堡。道光十年,閻良人任輝在《重修十方院碑記》中自稱是“荊山農人”。荊山之南今閻良區振興街道辦官劉村出土的清代《劉萼樓墓志銘》中有“荊山之南,清水之濱”一語

據《閻良區志》記載,閻良先後發現多處原始村落遺址,如南康橋遺址、菩星村遺址等都是仰韶文化遺址。據載黃帝在荊山鑄鼎,大禹治荊山並鑄九鼎,晉建櫟邑,秦建櫟陽並遷都於此。今考古發掘可以確證。《閻良區志》載多處原始村落遺址,如南康橋遺址、菩星村遺址等皆為仰韶文化遺址。尤其關山遺址、義和遺址等皆為仰韶半坡型晚期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相當於黃帝時代。關山遺址在關山鄉西荊塬,面積約10平方公里,發現大量文物,遺址之大,為古代部落中心。可見此地是古先民活動中心地之一。荊山下既然是先民的聚居中心地,黃帝在這裡鑄鼎也是自然的

大禹鑄鼎

禹鑄鼎於閻良與富平交界的荊山,這是有大量歷史文獻和傳說可以佐證的。《帝王世紀》云:“禹鑄鼎於荊山,左馮翊(讀平邑)懷德地,今山下有荊渠。”《禹貢》:“北條荊山在南,山下有荊渠,即夏後鑄九鼎處也。”左馮翊是三輔之一,設於漢武帝時,轄今陝西高陵縣以東黃河以西的大片區域,懷德是左馮翊下轄的一個縣。那么,懷德縣在什麼地方呢?據《富平縣誌》記載,懷德縣設於漢文帝時,故址在今富平縣華朱鄉懷陽城附近,與當時今富平縣域內的頻山縣同屬左馮翊。東漢時懷德併入頻陽。上述記載說明懷德縣的荊山就是今富平縣境內的荊山,也就是大禹鑄鼎的荊山了。《隋書·地理志》云:“富平,舊置北地郡,尋罷,有荊山。”宋《太平御覽》云:“荊山有雍州”。明萬曆《富平縣誌》曰:“呂村原經縣治南,名強梁原,西魏富平(治)處。原之南,高者為荊山,即《禹貢》掘陵原地”。《清史稿·地理志十》富平縣西南有荊山。”上述文獻對荊山的記載還不夠確切,實際上荊山不是一座峰連疊障的大山,而是一道東西走向的土原。清光緒《富平縣誌》云:“自三原縣迄邐而來,至富平、臨潼兩縣之交,為漆沮水沖斷,此處因名斷原。”清代順治年間富平人韓文的《荊山記》也云:“東則為荊山地,長十五里,橫十里。考之帝王世紀,則大禹鑄鼎處,又名掘陵原。”在閻良西北今富平境內的呂村原上有一鑄鼎村,相傳為大禹鑄鼎處,從地方傳說也可證明大禹鑄鼎於富平荊山。唐天祐二年(905年),李茂貞在今富平境內的美原縣設鼎州,2008年7月富平又發現了鼎州窯遺址。之所以稱鼎州,概與黃帝、大禹在此鑄鼎不無關係。清代富平文人陳覺有《荊山鑄鼎》詩曰:“維禹實大智,疏浚有先後。乘輦荊山頂,用古洪爐煙。山峙渭之北,漆沮繞其前。山明水亦秀,鑄鼎辨神奸。”進一步證明大禹鑄鼎的荊山就是富平之南的荊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