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吳愛卿最早供職於太原市小店區晉劇團,恢復傳統戲後,她先聲奪人,很快上演了《坐樓殺惜》,從當時的山西人民廣播電台戲曲節目播放的實況錄音去聽,其唱腔委婉俏麗,有時如臥魚低吟,有時又似飛燕長鳴,極善於套用鼻音、喉音、顫音、滑音等飾腔潤調,不僅與晉劇名旦王曉萍走的是共同的演唱戲路,而且比“轉轉腔”的產生要至少早出兩到三年。吳愛卿扮演的閻惜嬌在《坐樓殺惜》里有一段“相思淚”,即“一聽說三哥哥前來相會”,至今沒有後人能夠有所突破。
代表作
說起《蘇三起解》,其實是發生在山西境內的故事,但一直被京劇的光環所籠罩,已故四大名旦和其他(她)京劇名家新秀幾乎人人都在演出。晉劇里的中青年演員中,應該是吳愛卿最早把它搬上舞台的。在這齣戲裡,吳愛卿使用了蒲白的念法,如把蘇三的“蘇”念成“收”(音),聽起來給人有一種遠古、深邃的感覺。
“她扮相俊俏,嗓音柔美,唱、做、念、舞具佳,尤以唱功見長,她發聲吐字、用氣都比較講究,行腔自然流暢、潤腔裝飾細膩傳神得體得法,真有曲終意未盡之感。”
特別是《蘇三起解》一折中那一大段膾炙人口的中心唱段,在戲迷中廣泛傳唱,成為戲劇舞台清唱的“流行歌曲”,有專文評論說:“吳愛卿在這段唱腔中所把握的情感節奏,和劇本的內在節奏及音樂節奏,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該唱腔起伏跌宕變化自然,感染力非常之深。劇中人悲痛時有如泣如訴之感,憤怒時有排山倒海之勢,思念時又如潺潺流水細緻入微,整段唱腔慢中托快,以快襯慢,慢得合理,快得入情,入情合理精湛至極。”面對八方讚譽,愛卿沒把成績歸功於自己,她說“在唱腔方面,她的師兄弟韓全鴻和高秋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他們鼎力相助,就沒有我愛卿的今天。”
吳愛卿演唱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十分注重人物刻畫和劇情渲染,不會去著力增加不符合人物性格的聲腔“賣俏”或“買巧”,我聽過的所有演唱段子,或嗨、嗨、嗨,或哎、哎、哎,都充分體現了為塑造人物、為演繹劇情服務的原則,這對一個演員來說,是十分可貴的。這方面,可以看一看吳愛卿扮演昇平公主演出的《打金枝》,就不得不讓你深受感染和折服。
《打金枝》里的昇平公主,是一個由晉劇名家冀萍、田桂蘭以特有的藝術手法固化了的戲曲舞台人物,幾十年來,人們總會自覺不自覺的把冀萍、田桂蘭扮演的昇平公主作為晉劇小旦表演典範定格在腦海里,多少後輩演員不管如何去努力塑造昇平公主,但都很難在觀眾心裡紮根,而吳愛卿卻能夠既尊崇經典,又不拘泥於經典,憑藉自身條件和藝術積澱,唱出了一個全新的吳愛卿式的昇平公主。如在“打宮”一折里演唱的“頭帶上翡翠雙鳳齊”一段,吳愛卿同樣是導板起唱,但在音高上卻有自己的音準,人沒出場,僅靠一句導板,便傳遞出了別樣的人物風采,尤其是在起板之後對每一句唱腔的細緻處理,包括在全段中三處使用“二音”,都聽來舒展大氣,十分悅耳。
吳愛卿扮起相來,還頗似冀萍老師,由於臉龐周正,又生有酒窩,屬於典型的小旦扮相,這種扮相在當今的中青年演員中,已經比較少見了。
吳愛卿的貢獻還在於把評劇傳統戲《花為媒》和評劇現代戲《楊三姐告狀》兩齣經典劇目移植成了晉劇。對這兩個移植劇目,尤其是對《楊三姐告狀》,也許不能讓要求比較挑剔的個別觀眾感到滿意,但我以為,畢竟移植了,也上演了,並留下資料了,僅這一點,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另外,吳愛卿扮演的張五可在晉劇《花為媒》中“坐樓”一折里有一段“但願的阮媽媽親事說定”,可以說是移植改編的很成功的一個唱段,可惜當前鮮有新人學唱了。
吳愛卿按行當應是小旦兼閨門旦演員,但她在演本行角色的同時,有時候也演青衣行當,如她就曾經演出過晉劇傳統戲《算糧》,在劇中扮演王寶釧,一段“二爹娘且莫要吵吵嚷嚷”,不僅吐字清晰,發音厚沉,而且馳張有度,強弱恰當,十分符合王寶釧當時的心理狀況,是同時期演員中塑造“王寶釧”形象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