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小莉大事記1988年進入台灣華視擔任新聞記者,後來成為新聞主播。
1988年華視兒童節目《小勇士》主持人。
1988-1993年台灣中華電視公司早、午、晚、夜間新聞主播、記者、主持人。
1989年華視獎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
1993年7月應衛視中文台邀請赴港加盟衛視,離開台灣赴香港發展,加入衛視中文台主持節目;《台灣財經眺望》節目主持人。
1994年衛視《經濟傳真》節目主持人;衛視與澳大利亞、紐西蘭電視台合作之《電腦號快車》中英文版、中文版節目主持人;香港電台《國語通天下》電台節目主持人;1-2月衛視與上海電視台合作春節特別節目主持人。
![吳小莉[主持人]](/img/8/432/nBnauM3XygjN2YzNxMDN2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zQ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95年9月水沙連中秋晚會主持人。
1996年衛視中文台在中國大陸的部分改制為鳳凰衛視中文台,吳小莉留任並開始主持綜藝和新聞節目,並採訪包括香港特首董建華在內的多位政商界要人。
1996年12月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選舉,專訪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11月“今日看上海系列”主持人,專訪上海市委書記黃菊;10月花王“一匙靈”洗衣粉、洗衣精廣告代言人;9月兩岸三地首次直通視訊電話節目:《兩地情一線牽----凌風家人可視電話連線過中秋》特輯主持製作;鳳凰衛視《今日看台灣》節目主持人;鳳凰衛視《經濟脈搏》節目主持人;7月鳳凰衛視《相聚鳳凰台》節目主持人;衛視中文台《行銷戰國策》節目主持人;衛視中文台《財經報導》節目主持人;3月衛視中文台,台灣第一由民選總統特別節目:《晚安總統》主持人;2月台灣衛普電腦台《電腦客》節目主持。
1997年主持新聞節目《香港回歸世紀報導——60小時播不停》。
![吳小莉[主持人]](/img/7/422/nBnauM3X4MTN3kzNxMDN2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zQ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97年11月《白曉燕案緝兇實錄》節目主持人;10月《江澤民訪美傳真》特別節目《華盛頓午宴演說中美高層會中外記者白宮歡迎式》現場直播主持;9月中共十五大特別報導北京現場主持;北京電視台明月滿神州中秋晚會節目主持人;8月今日看大連繫列《大連印象》主持人,專訪當時的大連市長薄熙來;中國八屆全運會香港采火儀式現場直播節目主持人;6,7月《香港回歸世紀報導60小時播不停》節目總主持人;6月鳳凰衛視、中央電視台《柯受良飛躍黃河》現場直播節目主持人;4月鳳凰衛視《時事直通車》節目主持人;3月“北京三月風”中國人代、政協兩會特輯主持人;2月《鄧小平逝世悼念特輯》節目主持;1,2月香港特區籌委會北京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主持人;專訪香港臨立會主席范學麗泰、特區行政會議成員譚耀宗;《一代名艦沉浮記》中山艦打撈出水特輯主持人;天津電視台特邀春節晚會主持人。
1998年到北京採訪兩會期間,因記者會上新任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一句“你們照顧一下鳳凰衛視的吳小莉,我非常喜歡聽她的廣播”,而在中國大陸家喻戶曉。
1998年4月《朱鎔基訪歐速遞》歐洲現場主播,隨朱鎔基總理外訪,再被朱總理點名;《小莉看時事》開播;3月人大政協專報北京現場主持;《直擊兩會》主持人,中國新內閣中外記者會獲朱鎔基總理欽點提問。
2001年鳳凰衛視資訊台開播後出任該台的副台長,並繼續主持每晚九點的招牌節目《時事直通車》。
2001年3月1日吳小莉在南京舉行的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倒計時牌的揭牌儀式上受聘出任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形象大使。
2007年以香港人民身分名列廣東省政協委員。此舉動引發台灣陸委會開罰。稱其仍具有中國台灣地區國籍。依照“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23條第2項的規定,“台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不得擔任經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會商各該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之大陸地區黨務、軍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機關(構)、團體之職務或為其成員。”如果有違反情事,台灣政府將可處以新台幣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
2008年5月2日小莉在香港奧運聖火傳遞中擔任101棒火炬手。
她還在鳳凰衛視中文台開設另一個時事評論節目《小莉看世界》。她在擔任鳳凰衛視資訊台、歐洲台、美洲台聯播的《鳳凰環球播報》主播的期間,總是以一句“祝全球華人平安”作為《鳳凰環球播報》的收尾。
2012年9月24日下午吳小莉來到成都,受聘為西華大學客座教授,並設立“吳小莉勵志獎學金”,每學年為該校品學兼優的學生提供不低於10萬元的獎學金,獎勵標準為每人每年3000元。據悉,這是吳小莉首次應邀到高校擔任客座教授,也是西華大學繼阮次山、沈星之後,迎來的第三位由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擔任的客座教授。吳小莉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她將應校方邀請,把自己在一線採訪的經驗以及多年來對傳媒事業的觀察,通過精心準備製作成課程,帶給西華大學的新聞學子。在媒體見面會結束時,該校大一新生朱佳垚突然衝到前面說:“我有一個請求,能不能像可口可樂的總裁一樣,也給我最後一個提問的機會?”吳小莉愣了一下,隨即欣然接受了她的提問。原來,採訪可口可樂總裁,正是吳小莉當年大學畢業時憑藉勇氣和堅持收穫的重大獨家訪談。
2012年9月24日晚上吳小莉受邀擔任了學生“夢想團隊”的頒獎嘉賓,在西華大學舉辦的“西華秋韻”晚會上為西華大學六個夢想團隊頒獎。
早期經歷

吳小莉曾在朱鎔基當選為總理後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嶄露風采,此後這位鳳凰衛視當家花旦的舉手投足備受關注。在她的自述中我們看到了她鮮為人知的童年故事。
一個風和日麗的秋日,一位中等身材、相貌英武的男士在台北和平醫院的產房外來回踱步,口中喃喃地念著:“母女平安,母女平安!”忽然,“哇!”的一聲,娃娃落地。如他所願是個女孩,更重要的是母女平安。這個企求母女平安的男士就是我的父親。我是父親的第五個女兒,我的姊姊的名字都是“莉”字輩,所以父母給我取名叫小莉。因為一直希望生個男孩的父親終於認命,決定不再努力。誰知道5年後,他們不小心又為我添了個妹妹,只好取名莉莉。自此,家中再加上母親一人,正好是“七仙女”,父親美其名為女生宿舍“舍監”,實際上他卻是家中的絕對少數。
至於,為什麼說我是父親唯一一次期待的女嬰還有一段故事。在母親懷我的時候,一向“重男輕女”的父親,興致勃勃地跑到台北著名的金龍寺抽籤。第一簽上面寫著:“六甲生女”,父親不服氣,心想我已經有四個女兒了,怎么還是女兒呀。於是當下決定再試試手氣,結果第二簽上寫著:“六甲生女,吉”,不會吧!父親想再試試,可是第三簽上清清楚楚地寫明:“六甲生女,吉,生男,凶。”這一看,把父親嚇壞了,他立刻改變了生個男孩的願望,從此每天祈禱著只要生個健康的女孩、母女平安就好。
這段故事是在我剛剛懂事的時候,父親帶著一家大小到寺中還願時才告訴我的。從此,我的頭上像戴上了光環一般驕傲無比。再長大一些,我知道父親想要男孩,不是因為不喜歡我們這群娘子軍,而是因為他隻身到台灣,艱苦奮鬥了一輩子,希望能在台灣傳宗接代。我當時立刻拍胸脯說:“不怕,爹地,長大後,我也找個姓吳的老公,這樣,我的小孩也姓吳啦,別人分不清楚是他的吳還是我的吳!”雖然是童言童語,但卻使父親樂了半晌。
儘管父親期盼著有個兒子,可是他從來沒有對女兒成群抱怨過。相反,父親在工作中嚴謹、古板,不輕易流露感情的個性,則在我們這群沒大沒小的女孩子們的搗蛋下被破壞無遺。父親眉宇間流露出的英武之氣總是給人威嚴的第一印象。記得小時候,來家中作客的小朋友總被父親粗眉大眼、似乎不苟言笑的外貌給震住,畢恭畢敬地聽父親訓話後,再轉頭偷偷問我們:“你爸爸是不是說……”哈,其實父親難改的浙江話,不是人人聽得懂的,再加上父親威嚴的外表,不使初訪者更加緊張,才怪。但是對於我們來說,父親根本不可怕。“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這是父親兒時最常拿來教訓我們的話。原因是家中女孩多,一群女孩子在家中,就不甚“規矩”了。夏天,台北天氣熱,姊妹們常是一件長衫套頭穿下後,就別無“長物”,我們輕鬆自若地在家中走來走去,倒是保守的父親,坐立難安,看著“衣冠不全”的女兒們直呼:“沒有規矩!沒有規矩!”夏天到我家拜訪,只要父親在,應聲開門的一定是他,因為門鈴一響,但見家中一群女孩子往房間裡逃竄,穿外褲,披外套,整裝去也,只有永遠穿戴整齊的父親可以從容地立即會見客人。原本對父親的“大驚小怪”並不在意,因為從小如此。一直到我長大後,和國中老師聊天時,才知道在我的兒時,父親受了多大的“委屈”。國中老師家中幾乎都是男孩,他向我抱怨說,新嫂子入門後,在家中極不自由,因為一向在家中袒胸露背慣了的兄弟們,即使天氣再熱,都不能再“坦誠相見”了。我這才恍然大悟,當家中姊妹個個貪圖舒服,不肯穿著整齊時,父親為什麼永遠衣冠端正。
初露頭角
根據輔仁大學的畢業要求,臨畢業大學生需要採訪一些商界名流及著名企業家之類的人物。吳小莉將她的採訪人物定位於可口可樂總裁。這一具有極大挑戰性的工作定位使全校師生極為吃驚。但她堅持己見。她持續幾天去公司苦等,但每次都是無功而返,被秘書客氣的拒絕了,畢竟總裁太忙。事情終於有了轉機。總裁要去哈佛大學演說,時長一小時。小莉雖沒有很大的把握,但依然去了。在擁擠的人群中終於見到了總裁,總裁對她的勇氣表示佩服,便說會給她五分鐘的時間。可是總裁由於演說太過投入,到了第五十五分鐘時仍然沒有結束演說。此時小莉心急如焚,畢竟總裁只停留一小時,就剩下五分鐘了。終於,她大膽地遞上了一個紙條:請您記得與一個女學生的約定。這一大膽的舉動及追求自我權利的堅韌使總裁極為佩服,不僅接受了採訪,而且時間長達半小時多,這是總裁的首次接受長時間獨家訪談。
因此,做事情最需要的就是勇氣!想成功就必須去行動!
出類拔萃
小莉在1993年加盟衛視中文台,先後主持了多個風格迥異的節目,在東南亞華人觀眾中名氣甚響。1996年衛視中文台搖身變為鳳凰衛視中文台後,吳小莉更加忙碌,綜藝和經濟節目都由她主持,並專訪了後任香港行政長官的董建華。1997年,香港回歸的重頭節目《柯受良飛越黃河》和《香港回歸世紀報導--60小時播不停》的主持工作都是小莉負責。
鳳凰衛視中文台節目大革新,吳小莉當然要負擔重任,逢星期日晚的《小莉看時事》中,她憑著多年的新聞工作經驗,以敏銳的觸角、靈巧的頭腦以及對兩岸三地社會情態的深入認識,誠意為觀眾奉上一個全新風格的時事追擊、深入報導的專題節目。節目選題以一周重大新聞和社會焦點為對象,挑選一個或兩個主題深入追蹤解密式報導,配以各方面有關的片段資料,從多角度去剖析事件真相,讓大眾對事件來龍去脈一目了然。
2013年1月14日下午,政協第十屆廣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十一屆廣東省政協委員名單,吳小莉連任政協委員。
主持節目

1996年時間待查:鳳凰衛視中文台《小莉看時事》。
1996年時間待查:鳳凰衛視中文台《相聚鳳凰台》。
1997年6月30日:鳳凰衛視中文台中午12點《香港回歸世紀報導——60小時播不停》主播群。
時間待查—至今:鳳凰衛視中文台、鳳凰衛視資訊台《時事直通車》。
時間待查:鳳凰衛視中文台《小莉看世界》。
時間待查:鳳凰衛視中文台《開卷八分鐘》。
2007年—至今:鳳凰衛視中文台、鳳凰衛視資訊台《問答神州》。
2008年5月18日:赴台灣主持《把愛傳出去》,為四川大地震災民募款。
2009年8月17日:《8.8水災關愛行動》擔任司儀群之一。
2009年12月13日:《2009年東亞運動會》擔任閉幕司儀群之一。
2010年時間待查:鳳凰衛視中文台《2009非常榜》,與簡福疆一同主持。
2013年:《與卓越同行》是浙江衛視重磅推出商業領袖對話節目,由知名女主播吳小莉主持。每期邀請領袖級CEO,同時邀請來自企業界,文化界的專家學者以及名人組成的提問團隊,與管理大師們面對面談經論道,鑄就一部由全球華人傑出CEO共同完成的管理聖經。
政治立場
有評論指出其立場中肯客觀。但也有評論指出吳小莉偏向於中國政府。因為吳小莉在個人介紹中。最喜歡的國家是“中國”,但是她仍保有中國台灣地區 身份。因為鳳凰衛視的關係,使其在 中國大陸廣為人知,頗受歡迎。中國大陸報紙《 解放日報》在採訪吳小莉的文章當中,吳小莉自己也指出自己有“愛國情懷”,遇到報導牽涉中國與華人利益的事件時會更多的突顯出來。
社會活動
與奧運同行
2008年3月24日,當北京奧運聖火在希臘雅典成功採集時, 我正和300多位來自兩岸四地的青少年朋友, 在京參加 “心繫奧運青少年交流直通專列” 的活動。
或許因為新聞人的天性, 在這代表希望、 熱情、 夢想的火種, 飄洋越海進行五大洲傳遞時, 我和所有人一樣, 時刻關注著 “它”的訊息, 感受著它的 “喜怒哀樂”。
4月29日, 距離北京奧運A天, 香港公布120位火炬手名單,

我恰好是101號。當天近三分之二火炬手齊集簡報會, 在近兩小時的簡報時間, 這些體育界、 商界、 政界、 專業界、文化界、演藝界的 “頭面人物”, 個個像是認真的小學生, 仔細學習火炬手要如何著裝、 持火炬, 如何交棒, 展現風采。在這個時刻, 大家的共同身分祇有一個: 代表香港的火炬手。這是奧委會付予的榮耀, 也是責任。
也是在這一刻, 曾經歷、見證無數大事發生, 參與無數大型直播活動的我卻感到些許緊張: 要如何傳遞承載著億萬人夢想的火炬? 尤其是在它完成海外旅程 “回家” 的第一站的時候!
4月30日北京奧運聖火運抵香江這一天, 奧運進入倒數100天。「Welcome home!」香港政務司長唐英年說得好: 「歡迎回家!」歡迎儀式當天, 做為火炬手, 我第一次不是透過電視鏡頭看到了跋涉 10多萬公里而來的聖來的聖火, 三尺之遙的 “它”, 在微暈的夕陽中閃爍著不滅的光亮, 我突然有種神奇的連線感, 連線到了3月24日, 它在希臘奧林匹克遺址採集的那一天, 連線到幾千年來, 它曾經點燃過的無數奧運競技場。薪火相傳, 我知道5月2日, 這分連結將經過我手中小小的火炬, 繼續它百年不滅的夢想。
5月2日, 做為 “F”段, 也是香港最後一段:中環碼頭到終點站灣仔金紫荊廣場的24名火炬手之一, 下午三點, 大家準時抵達上環集合點, F段跑手, 首先來個大合影, 接著分配火炬, 登上火炬手 “收集車”。 所謂收集車, 就是個旅遊大巴, 每個人按自己接棒的順序坐位, 拿著手中 沉甸甸? 約有兩磅重 (約莫一公升水重)的火炬, 我心中不無忐忑: 平時練跑得多, 但練舉重就沒試過, 過去兩天也不敢多練, 怕反而造成臂酸, 不利舉火炬, 於是祇好一面撫摸自己手中的火炬, 一面默默地給 “它” (其實不如說是對自己)打氣。「Good boy!」(指火炬)「Good Show!」(在香港做大型節目前, 參與者通常會擊掌說
臨下車前,北京奧組委人員上車,再次做要點說明, 並對所有火炬手說: 「我們在做全球轉播, You are the best!」未幾, 號次就叫到101號, 我轉身對我的火炬手同伴們說 :「You are the best!」全車鼓動, 我們知道我們在參與一場全香港的嘉年華會。
下了車, 看到中環碼頭到IFC(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兩旁滿滿的都是人, 旗海飄揚, 我甚么都來不及多想, 100號何超瓊已在轉彎處出現, 我祗能氣定神閒地等待。交棒時我甚至沒有抬頭看, 但在手中的火炬, 似乎已經告訴我, 火焰已經點燃 「We are ready!」我突然覺得應該讓身旁苦候多時的市民能看到聖火, 於是我不由自主的高舉手中火炬, 才開始這一百多米的旅程, 這一刻我明白了, 做為火炬手, Torch-bearer, 我們要好好展示的不是自己, 而是手中的祥雲之火, 做為一個承載者, 讓最多市民也能擁有聖火帶來的終身記憶。於是我們會不斷地和身旁熱情的市民揮手, 讓彼此有更多親近聖火的機會。
「火炬傳遞非常成功, 健康如常。」揚州蘇北人民醫院的王院長發來短訊。
就在火炬傳遞前兩周, 我在揚州因急性闌尾炎開刀住院, 手術前, 我問醫生的第一句話是「5月2日前能恢復嗎?」王院長於是以醫生立場收看了火炬跑的直播。

「奧運聖火會帶來壽光無量!」一位佛教界朋友發來短訊。
我相信, 奧運聖火的神奇力量, 在F段火炬手車經過的中環、 灣仔一帶, 人山人海的民眾, 男女老少、老中、 老外,、內地遊客、香港市民、發現了火炬手, 火炬手車, 都盡情揮手, 所有和聖火有關的事, 都想一親芳澤
5月2日的香港, 凝成了一股氣: 團結, 齊心, 以最大的熱情, 歡迎奧運聖火 “回家”。唐英年在慶祝奧運聖火順利傳遞的晚會上說得好: 「因為有你, 每位香港市民; 因為有你, 每位參與迎接聖火的中外朋友, 使今天的香港成為歡樂的海洋。」
而我在跑完之後接受第一訪問時的感受是 「太棒了!」真的, 因為有你, 熱情參與的你, 使每個火炬手能光榮地完成承載者, 傳遞者的使命, 也相信祥雲聖火會為熱情包圍它的香港, 帶來吉祥和不滅的夢想。
情系汶川
5.12大地震發生後, 我一直希望能有上前線的機會。鳯凰的記者已奔赴各個現場, 我唯有暫時堅守崗位, 在主播台上把救援線上的最新訊息告訴世界。
這場地震意外地將兩岸兄弟情激發。5月18日, 我赴台主持賑災演出, 當晚馬英九和夫人周美青都是捐款熱線的接線生, 那場義演為四川災區籌得五千萬港元。5月28日, 災區已進入災後重建和心理復建時期, 我終於有機會在不打擾當地救災的情況下, 到達四川。這是災後聽到最好的訊息。」一位成都朋友知道我要來後說。因為外地朋友對他們的看望, 仿佛讓他們覺得生活和以前一樣: 「Life is still going on!」和幾位災後不斷簡訊報平安的成都朋友見面, 每個人都熱情擁抱, 彼此有種劫後餘生﹑再見晃如隔世的不易,席間, 聽他們訴說著5.12下午2:28那一刻: 「我穿過客廳衝到浴室躲避, 走路都由東跌到西, 完全站不住!」一位朋友說。「我妹妹當時在高樓, 她基本上是摔到左邊的牆再彈回右面的牆,後來死命抓了一個細長物定住身子, 但手都抓出血了。」另一位朋友說。

災後的 “非”常態, 讓經歷過的人害怕 “它”, 會成為未來的常態。成都雖非重災區, 但城巿人比災區村里人想得複雜。和朋友相處的這些天, 我儘可能地傾聽, 幫助他們走出震後的集體情緒, 讓生活能正常起來。在四川的幾天, 於寶成寺主持了兩岸三地佛教界為災區民眾舉行的祈福法會, 又到了鶴鳴山主持道界的祈福賑災法會。這兩場是地震後首次在災區舉行的法會。一些朋友一路陪伴我, 他們很多人在災後一直做著志願者的工作。初期, 每天組織車隊拉衣物﹑糧食﹑物資進災區。
5.12後我一直思考著如何為災區做些力所能及又實實在在的事, 由於之前沒機會上災區, 祇好先在香港紅十字會捐款, 由他們統籌統辦, 儘速支授災區。主持完法會回到成都巿區, 我立刻到銀行提領現金, 交給了朋友。我想災區民眾的需要是有變化的, 我們這些探訪者來來去去, 不如由當地信得過的朋友統籌會更及時有效。於是30日,我在完成鳯凰衛視在災區贈送家電用品給受災民眾的儀式和報導後, 向劉老闆請了假。我離開了攝影機和鎂光燈, 和來自成都﹑北京﹑廣東的志願者帶著一些物資進入了漢旺鎮。在那兒看到了著名的「把時間永遠留在2點28分」的大鐘前。雖然在前線記者發回的新聞中已經歷過無數次災區的影象, 但親眼所見是另一種震撼: 半倒, 全倒的房, 和被 “地牛”震得全是X型裂縫的外牆, 訴說著5.12當天曾經歷過天搖地動的幾分鐘。車隊突然停下, 前方漢旺巿曾有的商業街已被瓦礫掩埋, 無法前行。能夠想像它曾有的繁華: 民眾下了班, 在不寬的街道兩旁購物, 飲食。現在, 在斷坦殘壁下, 卻靜得了無生機。
朋友熟練地往山路里開去: 「巿區附近的民眾物資比較充裕, 越往裡, 越難送東西!」朋友說。車隊在已有明顯崩泥的山邊停下。「前方沒路了, 半山上的房子大多垮了。」朋友說。山上居民已轉移到廢棄的鐵道旁, 沿路的兩邊築起了臨時窩棚。最外緣的帳篷是物資集中地, 我們看到了有水, 有米。朋友問他們還缺甚么? 他們據實說, 對不缺的, 絕不多拿。他們知道這些志願者還要去好些地方, 其他民眾也有他們的需要。溝通完畢, 大黟開始在卡車上搬物資, 我徵得同意往其他民眾的帳篷方向深入。

這裡仍斷水, 斷電, 一個從家裡搶救出的收音機掛在公眾處, 成了大家知道外界訊息的唯一來源。當地民眾看到我們激動萬分 :「我們這裡太偏僻了, 通常探望的人, 到了下面就不會再上來這兒了。」一位女士認出了我, 抓住了我的手說: 「太謝謝你們了!」 「我們這裡太遠, 我媽媽地震時壓在下面, 我一直聽她在喊救命, 但是我們沒有工具, 沒有辦法救她!」說著說著, 她紅了眼眶 :「我沒有辦法救她, 她一直喊到第二天早上七點鐘沒有了聲息!」「救援隊第三天把她的屍體挖出來!」她說畢, 我擁抱了她, 兩人相泣無言。「這場災難, 竟然讓我有機會遇到你, 我的名字里也有個莉字, 可能有緣吧!」她說:「我們一定會重建家園, 把原來有的農家樂恢復起來!」我默默記住了她的名字, 告訴她將來我們會來光顧她的農家樂。
這時一位男士掏出手機, 展示了一段地震發生時, 他在漢旺國小拍攝的片段, 那是最真實的師生逃命和天搖地動。災難中, 漢旺國小樓梯間倒塌, 那裡就埋葬了幾十條人命。「我知道這個片段很珍貴, 可以賣錢的, 但是我誰都沒給, 就免費給你。」他用四川話說著: 「小莉看世界嘛!」說得我們感動莫名。在靠河邊的民眾聚居點上, 我們看到幾個孩子, 五年級的小女孩手上綁著繃帶, 地震後是自己爬出瓦礫堆; 她和三年級的小夥伴最大的願望就是快點上學。也在漢旺的凌法國小六月一日能複課了, 但他們原就讀的漢旺國小還沒有。我們留下他們的名字和聯絡方法, 看看能不能讓他們儘快到已複課的學校上學在四川, 需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太多, 我至今記得, 我們在離開一個民眾聚居點時, 鄉親們舉起雙手, 排成一排, 用鄉音向我們揮別 :「謝謝你們囉!」黝黑的臉上滿是感激的笑臉。而我們只送來了一些生活用品而已。我想他們感激的, 是因為我們記得﹑ 記得他們﹑他們的憂和喜!在回成都的路上 :「四川人民知恩感謝!」「什邡人感謝您!」的路牌, 此起彼落。因為不相忘 , 因為感恩, 這條重建的路我們。
人物傳記
1999年時間待查:第一本自傳《足音》ISBN 962-97-3131-2。
時間待查:2009年與新華文軒簽下契約,將出版第二本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