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海

吳宗海,諱名春夏,別號澤如,清光緒八年(1892)出生於安溪縣金谷鎮金谷村一個貧窮的農家,有兄弟4人,宗海排行為三。 吳宗海自幼痛失父母后,全賴長兄耕種二畝薄田,相依為命、艱辛度日,後在鄉里的一所私塾學堂做些掃地板、燒開水等勤雜活,以此換得免費旁讀:吳宗海雖然勤奮苦讀、學業優良,但因家貧如洗,無法繼續升學,輟學後改讀函授師範,1910年2月,年僅19歲的吳宗海,奈於生活所迫,隻身跟隨鄉親遠到緬甸謀生,開始過著離鄉背井、寄人籬下的生涯。 
初到緬甸的吳宗海,人生地疏,語言不通,習俗不懂,求職艱難,在鄉親的關照下,先到第一光一邊學習緬語,一邊學習簿記商法。不久,受聘擔任勃生埠順發(商)號書記。在此期間,適逢中國同盟會緬甸分會會長莊銀安先生蒞臨勃生埠宣傳民族主義、鼓吹革命、發展同盟會組織,在國內目睹清政府腐敗和無能的吳宗海深受啟發,毅然表示擁護孫中山先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主張,並與愛國華僑李慶標、江鏡如、陳文儈等加入中國同盟會、秘密組織勃生地區的同盟分會,翌年春,又共同發起正式成立漢興閱書報社,兼辦三育(華文)學校,以此為陣地,組織華僑閱讀書報、宣傳革命思想,喚起僑胞覺醒和團結,積極開展籌募軍餉支持辛亥革命等活動,成績顯著,得到中國同盟會緬甸分會的讚揚,在徐市穩(即中國同盟會緬甸分會發起人,後任會長徐贊周)著的《緬甸中國同盟會開國革命史》一書中的《同盟會時代勃生華僑革命史略》寫道:“民國紀元前二年(庚戌),吳宗海(春夏)、陳文儈等,先後繼起鼓吹革命,力向僑胞痛陳國事,人心為之一變,乃秘密組織同盟會……成立漢興書報社,以為同盟會之機關,兼倡辦三育學校,募集軍餉,為數甚鉅,自是以後,黨務教育兼籌並進,勃生華僑社會,日進文明,皆同盟會會員鼓吹感化之力也。” 
在此期間,吳宗海還積極參加緬華社會的各種活動,曾任籌辦旅緬安溪會館勃生埠募捐董事、安溪會館第三屆常務理事之職,在聯絡鄉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15年8月,吳宗海返回家鄉結婚成家,1916年1月,蜜月剛過不久,吳宗海又告別親人再次踏上征途,第二次往緬甸,仍擔任勃生順發號書記兼股東代表。自此至1937年,吳宗海前後計七次往返南洋為生活而奔波了26個春秋(其中6次往緬甸,1次往印尼),飽受滄桑。他身居異域、心繫故里,據吳宗海《每次寄回家信匯記》中記載,在七次旅外期間,先後寄回家信多達137封,他平素在外勤儉積累,除每次回國隨身帶回外,還通過各種渠道累計匯回款額銀元達5345元(相當於當時緬幣一萬盾),除套用於結婚成家和承擔家中日常費用外,還負責為第4胞弟結婚時全部開支,兩次贖回早年因家貧而典賣的田地一畝多,建設“福安居”宮殿式五間張大厝一座。還在村里先是創辦一所“青黎學堂”,後又與他人合作開設“民眾學堂”,招收村中貧苦農家子弟入學讀書,深受鄉親讚譽。 
新中國成立後,歷經滄桑的吳宗海積極參與創辦公益事業,他不顧年事已高,乘出國之機,參與在馬來亞向僑親們募集經費,為發展家鄉的教育、醫療事業而努力,因而受到了安溪縣人民政府的褒揚。 1965年,吳宗海因病醫治無效,不幸辭世,享年74歲。 
由吳宗海先生生前親筆書寫的《進支草部》和《每次寄回家信匯記》這兩件遺作,內容真實,頗具特色,是反映當時華僑出國原因,在外艱辛奮鬥,勤儉積累和他們身居異域、心繫桑梓,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真實寫照,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頗有價值。 
由吳益祥先生捐贈的這兩部小本子,已由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予以收藏和準備展出,為此,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還向吳益祥先生頒發了榮譽證書。(輯自吳燦輝吳遠鵬《記已故緬甸歸僑、同盟會員吳宗海先生的滄桑經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