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東

吳在東

吳在東,病理學家,中國軍事病理學奠基人,放射病理學的創始人,也是防原醫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積極參加華東防治日本血吸蟲病的組織領導工作。抗美援朝期間曾赴朝鮮參加細菌戰的調查。帶領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病理室從事核輻射的病理研究,為中國防原醫學做出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吳在東,原名星煜,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十五日生於長汀南山大田。民國十二年(1923)中學畢業後,先後在北京協和、聖約翰醫學院預科學習。民國二十年(1931)畢業於上海醫學院、留校任病理系助教。民國二十二年(1932)淞滬抗戰爆發,他積極參加抗日戰地手術隊。民國二十三年(1934),留學於英國、德國。先後在倫敦大學、柏林大學等校病理研究所進修,被推薦為英國病理學會會員。不久,發表論文《肺部瀰漫性淋巴管內癌症》,受到著名腫瘤病理學家威利斯的推崇。其中一些論點至今仍為中外病理學家所引用。民國二十六年(1937)春,完成《非特異性損傷所引起的纖維素樣變》的實驗研究。否定了當時在德國普遍認為“纖維素樣變僅是變態反應的一種表現”的片面結論。這一創建在德國病理學界引起很大的反響,深受讚譽。

生平事跡

抗日戰爭爆發後,吳在東毅然回國。在中共黨員楊剛的啟發下,他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託於中國共產黨。二十七年(1938)一月,應聘為廣州孫逸仙醫學院病理系教授,十一月重返上海醫學院執教。翌年,和進步人士共同籌款資助新四軍。三十年(1941),率領一批學生赴重慶,途中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被困香港。翌年一月,經東江縱隊營救,進入游擊區,積極為縱隊培訓醫務人員,隨後,往重慶任上海醫學院病理科主任。同年五月,受到周恩來、鄧穎超的親切會見。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四年(1945)年,先後在貴陽中央醫院、宜賓同濟大學醫學院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吳在東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到南京中央醫院、中央大學醫學院及湘雅醫學院行醫與任教。南京解放前夕,他冒生命危險營救被捕的愛國青年學生,並斷然撕去出國護照,滿腔熱情迎接解放。

建國後,吳在東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曾被推薦為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1951年12月任南京市衛生局局長,積極開展防治血吸蟲病工作。1957年在墨西哥國際外科會議上宣讀論文《日本血吸蟲病和結腸癌的關係》,受到國外學者好評。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2年,參加國際科學委員會赴朝調查美國進行細菌戰的罪行,中央衛生部授予他愛國衛生運動模範獎章一枚。1953年11月,吳在東調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任病理系主任。1956年,赴蘇聯參觀學習,並應邀加入蘇聯病理學會。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被授予軍醫上校軍銜。1965年調解放軍總醫院工作,任病理科主任等,併兼任《中華病理學》總編輯等多種職務。

為了發展我國病理學研究事業,吳在東特別重視人才培養。腫瘤病理學家顧綏岳、超微波結構病理學家武忠弼、以及沈瓊、晏良逐等,早年都受過吳在東的教導。他關心家鄉教育,捐款1,000元給長汀大田國小。生前他留下遺言:死後,屍體捐作病理研究之用。

1983年3月19日,吳在東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根據他的遺囑,去世後沒有開追悼會,也沒有進行遺體告別儀式,而是將他的遺體捐獻出來做解剖和病理分析。

成就

竭誠為病人服務的臨床病理學家

吳在東是中國著名的病理學家,他十分重視與病人的安危休戚相關的臨床病理學。臨床病理學是通過對臨床病人的活檢組織、細胞塗片和手術標本進行檢查,以達到為病人明確診斷並指導治療目的的學科。1937年留學歸國後,吳在東便一直活躍在臨床病理領域,他以竭誠為病人服務為己任,一貫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非常認真的態度來對待診斷工作。由於他對病變觀察全面、細緻,知識廣博深厚,所以總能在對疑點調查取證的基礎上,揭示病變的本質並作出正確的診斷。他的診斷水平早已在醫學界同行及病人中享有盛譽。吳在東倡導並竭誠歡迎臨床學家到病理科切磋業務或從事研究,同時也倡導病理醫師經常到病房去了解病情。他認為這樣做可以密切病理與臨床的聯繫,促進相互學習,十分有利於提高診療質量並造福於病人。吳在東的朋友和同事們,如著名外科學家黃家駟教授、婦產科專家唐淑芝和外科學專家吳之理等,早年都曾在他主持的病理系(科)參觀、學習或工作過。吳在東也經常參加各科專家的查房,形成了臨床、病理相互學習、關係非常融洽的學術氛圍,一時傳為佳話。今天,這種做法已在吳在東生前主持工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堅持下來並形成傳統。

軍事病理學奠基人 放射病理研究創始人

1953年吳在東調任軍事醫學科學院病理系主任,經過他和他的同事們的努力,中國的軍事病理學研究從無到有,發展壯大,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學術體系。在學科建設上,他十分重視基礎理論對發展學科的重要性,認為病理學應該擺脫單純搞形態的道路,要同生理、生化、免疫、微生物、遺傳等學科結合起來,才能得到發展。在科研管理上,他十分重視按照科技發展規律和科研工作特點進行管理,並聯合朱壬葆、劉永、徐海超教授就此提出了系統的見解和建議。

從1958年起,吳在東帶領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病理室進行核輻射的病理研究,這在當時屬於保密工作,不能公開發表論文。為此,他要放棄他所熟悉的臨床病理專業,多年默默無聞地從事急性放射損傷病理等研究工作,建立起一整套國際先進的放射病理研究的方法和程式,為中國防原醫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戰時特種武器傷害的醫學防護》重大成果中,他作為“在完成這項成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同志”列入了光榮冊。

教育

吳在東幾十年來無私地從事著病理學的教育工作,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病理學專業人才。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豐厚的知識以及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們的敬仰和愛戴。他十分注意臨床與病理緊密聯繫,強調形態與機能的密切結合,注意啟發學生對病理學的興趣,使學生對所學能充分理解、融會貫通,他的學生至今仍然能清楚地記得吳在東50多年前生動的講課內容。

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工作中,吳在東對學生或下級醫生總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既重視業務技術水平的提高,更重視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嚴謹的治學方法的養成。他特別注意啟發培養他們獨立工作與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幾十年來,吳在東的學生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一些國內外知名的病理學者,如著名的腫瘤病理學家顧綏岳、在中國最早從事超微結構研究的病理學家武忠弼、在食管癌的普查和研究上做出了成就的沈瓊和在軍事病理學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劉雪桐等,早年都受過吳在東的薰陶。在他晚年有病的情況下,還親自指導研究生的學習和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日子裡還抱病為一名其他導師的研究生反覆修改畢業論文,並且帶病堅持參加他的論文答辯。

吳在東在學術上追求創新和完美,無意於個人彙編式著述,但卻十分熱心於指導他的學生和晚輩從事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精心指導他們撰寫論著。經他字斟句酌修改、審閱過的稿件難以計數,但他卻總是不願在文章上署自己的名字。

工作履歷

1938年1~11月 廣州孫逸仙醫學院病理系教授

1938年11月~1942年 上海、重慶國立上海醫學院病理系講師、副教授、教授

1943~1944年 貴陽中央醫院檢驗科主任

1945~1946年 宜賓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病理館主任、教授

1946~1949年 南京中央醫院實驗診斷科主任,兼任中央大學醫學院病理系教授,長沙湘雅醫學院客座教授

1949年 南京大學醫學院病理科主任、教授

1950~1953年 華東軍區醫院(南京軍區總醫院)實驗診斷科主任,

1951年 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市政建設委員會委員、南京市人民政府衛生局局長

1952~1953年 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江蘇省衛生廳廳長、南京第五軍醫大學病理科主任

1953年11月~1958年 軍事醫學科學院病理系主任、研究員

1958~1965年 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病理室主任、研究員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技術顧問

1965~1983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主任

1983年3月19日 病逝於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還歷任中華醫學會理事(1978~ ),中華病理學會副主任委員(1978~ ),中華病理學雜誌總編輯(1978~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79~ ),《醫學百科全書》病理學分卷編委(1978年12月)等職。

主要論著

1.吳在東.日本血吸蟲病的病理解剖要點.中央衛生部血吸蟲病防治資料彙編,1955:180~182

2.金行藻,洪松芳,吳在東.全身包涵體病.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院院刊,1957(1):46~55

3.吳在東,陳德蕙,朱啟.腸道日本血吸蟲病與大腸癌的關係.中華病理學雜誌,1959,5(3):151

4.李國民,劉雪桐,吳在東.二例急性放射病病理解剖檢查報告(摘要).軍事醫學科學院防原醫學研究所防原醫學科研資料彙編,1964

訃告 訃告

5.吳在東,游聯璧,祝慶孚等.老年慢性氣管炎病理形態的初步觀察.解放軍總醫院防治慢性氣管炎資料選輯(1971.6~1972.6):73

6.吳在東,游聯璧,祝慶孚等.不同年齡氣管、支氣管組織學改變和慢性氣管炎病變的比較.解放軍總醫院防治慢性氣管炎資料選輯(1971.6~1972.6):105

7.游聯璧,宋惠芳,吳在東.對慢性氣管炎病變中肥大細胞的意義的初步探討.解放軍總醫院醫學資料選編,1973(3):38

評價

早在1932年,吳在東參加了淞滬戰爭十九路軍的戰地手術隊,1937年末在祖國的危難之秋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毅然回國。1939年,他和一批朋友籌款資助新四軍,還準備去新四軍開辦一所醫務學校,由於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他被圍困在香港而未能如願。在香港,他利用醫生的工作條件巧妙地掩護過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和愛潑斯坦等國際友人。1942年,他參加了廣東東江游擊區的醫務工作,同年在重慶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提出了自願去延安的請求。1942年,吳在東在醫學知識上為夏衍編排著名的話劇《法西斯細菌》提供幫助。他還托夏衍轉交了捐獻給解放區的醫療儀器。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吳在東也一直沒有改變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愛戴和信念,並且一直保持著樂觀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他一貫胸懷全局,不計較個人得失,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把大部分工資都交了黨費,僅在文化大革命前後交的黨費累計就有15000多元。他還應總後勤部領導要求,就軍事醫學科學院組建基礎醫學研究所的建議案提供諮詢意見。

吳在東一生夢求建立一所病理學博物館,但卻因此受到過不公正的批判。他一貫重視病理解剖的開展,認為它是提高中國醫療水平的重要關鍵,並且為此畢生多方面奔走呼籲。1982年,他在《中華病理學》雜誌上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積極開展屍檢,為提高醫療質量和醫學科學水平做出貢獻》。

紀念吳在東軍事病理學發展研討會

為緬懷老一輩病理學家和軍事醫學家吳在東教授及劉雪桐教授的學術業績和貢獻,繼承他們的未竟事業,進一步推動軍事醫學與軍事病理學的發展,由軍事醫學科學院和全軍病理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吳在東教授誕辰100周年、劉雪桐教授誕辰80周年紀念會暨軍事病理學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