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五代十國時的南吳國]

吳國[五代十國時的南吳國]

吳(907年-937年)是五代時十國之一。為楊行密所建,又稱“楊吳”,亦稱南吳,弘農,淮南。簡史: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天復二年(902年)拜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楊行密注意招集流亡,獎勵農桑,使江淮一帶社會經濟有所恢復。由於其去世時唐朝仍然存在,形式上仍奉唐正朔,實際上也未建立獨立王國,因此就理論而言,楊行密只能算是唐朝的封國國君。

基本信息

簡史

吳國吳國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天復二年(902年)拜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楊行密注意招集流亡,獎勵農桑,使江淮一帶社會經濟有所恢復。由於其去世時唐朝仍然存在,形式上仍奉唐正朔,實際上也未建立獨立王國,因此就理論而言,楊行密只能算是唐朝的封國國君。
唐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嗣位為淮南
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但楊渥喜好遊玩作樂,其親信不斷欺壓元勛舊臣,將領們頗感不安。天祐四年(907年,此時唐已亡,南吳不承認後梁,仍沿用唐年號),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控制軍政,楊渥大權盡失。
天祐五年(908年),張顥殺楊渥,立楊隆演為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同平章事、弘農郡王。張顥隨即又被徐溫所殺,至此楊吳大權盡掌握在徐溫之手。天祐七年(910年),楊隆演加中書令、吳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晉吳國王,改元武義,自是與唐朝斷絕法統。楊隆演個性穩重恭順,徐溫父子專權,不會顯露出不平之色,因此徐溫也很放心。但也因大權旁落,楊隆演建立吳國後並不快樂,於是放縱自己,以致生病臥床,第二年便去世了。
楊隆演去世後,徐溫立丹陽郡公楊溥為吳國王,改元順義。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去世,楊溥即皇帝位。
徐溫死後,徐知誥繼任金陵府尹,操縱楊吳朝政。933年,徐知誥採納謀士宋齊丘建議,欲將楊吳遷都金陵,於是修繕金陵府治為皇宮。935年,楊吳皇帝封徐知誥為齊王,次年,以金陵府為西都,廣陵為東都。[2]天祚三年(937年)讓位予宰相徐知誥(徐溫義子)。
南吳共歷4主,36年。統治地區包括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一部分

歷史遺存

楊吳城濠,在今南京市留存有東段。楊隆演主政時期,派徐溫鎮守金陵,徐溫命手下陳彥謙重建金陵城。楊吳城濠即為金陵城人工開鑿的護城河,明朝後被誤認為是青溪,1949年後又被誤認為是秦淮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