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他山詩序

(1)細民:小民,普通百姓。 (3)門戶:宗派。 áo):詆毀。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吳他山詩序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戴名世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余游四方,往往聞農夫細民冶情冶思之所歌謠(1),雖其辭為方言鄙語,而亦時有意義之存。其體不出於比、興、賦三者(2)。乃知詩者,出於心之自然者也。世之士多自號為能詩,而何其有意義者之少也?蓋自詩之道分為門戶(3),互合訾謷(4),意中各據有一二古人之詩以為宗主,而詆他人之不能知。是其詩皆出於有意,而所為自然者,已汩沒於分門戶爭壇坫之中(5),反不若農夫細民倡情冶思之出於自然,而猶有可觀者矣。又其甚者:務為不可解之辭(6),而用事則取其僻(7),用字則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謂,而不知者以博雅稱之。以此為術,而安得有詩乎?此詩之一變也。

他山吳氏,年近八十矣,杖而訪我於姑蘇寓舍(8),因相與論詩。余曰:“君之詩,宗何代乎?曰:“否。”“僻事以為奧(9),奇字以為古乎?”曰:“否。”“然則君之詩可觀矣。”因出以示余。余為擇別其合者若干首(10)。他山晚不遇(11),策杖行吟(12),時時懼其詩之不傳,蓋猶不能忘情於名者。余與世論詩多不合,而獨喜他山所見略與余同,而他山顧欲得余言以為重。蓋眾昔讀書山中,時當初夏,百鳥之噪於檐際者不絕也。一日,黃鸝來,為數囀(13),百鳥皆喑,已而爭逐使之去(14),復相與音鳴如故。余也方為黃鳥之遠去,而他山猶欲爭名於燕雀啁啾之間乎(15)?他山曰:“吾以待之後也。”因書而歸之(16)。

作品注釋

(1)細民:小民,普通百姓。倡(chàng唱):同“唱”、冶:裝飾、形容。

(2)體:體式。比、興、賦:古典詩歌創作的三種手法。漢代《毛詩序》總結《詩經》的創作,提出“六義”:風、賦、比、興、雅、頌。“斌”指直敘其事,“比”指比喻,“興”指通過聯想、暗喻或詠他物以發其端來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3)門戶:宗派。

(4)訾謷(zǐáo):詆毀。 

(5)壇坫(diàn店):古時盟會的場所。爭壇坫意為爭盟主,爭首領的地位。

(6)務:必定,一定。

(7)用事:運用史事典故等。僻:偏僻不常見。

(8)杖:拄著拐杖。

(9)奧:深奧。

(10)合者:指合於吳他山關於詩的見解的,即沒有宗主、不奧不奇者。

(11)晼(wǎn宛)晚:太陽剛下山的光景,比喻年老。不遇:被了解,因而不得進用。

(12)策杖行吟:拄著拐杖,走著路吟詩。

(13)囀;宛轉好聽的鳥鳴。

(14)爭逐:爭相追逐。

(15)啁啾(zhōujiū):鳥鳴的聲音。

(16)歸(kuì潰):通“饋”,贈給。

作品賞析

戴名世不以詩名,但對詩歌創作也有不少精闢的見解。戴名世論詩,與其論文有一致之處,即力主“自然”,認為詩應“出於心之自然”,反對為了取名聲爭壇坫而有意為詩。有意為詩,會流於無病呻吟,矯揉造作,模擬剽竊。作者對於勞動人民的詩歌給予了特別的讚許,認為當時詩壇上那些假貨遠不如“農夫細民”之作,這也表現出作者藝術眼光的超卓。

作者簡介

戴名世(1653—1713),清代著名文學家,字田有,一字褐夫,世稱南山先生,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間(1662—1722)進士,授編修。年少有文才,散文中尤長史傳文學。所作傳記,有不少記述抗清志士和遺民事跡,表現出他對明王朝的懷念,而對明末農民起義則持仇視態度。他的山水小品,也很清麗。後因所著《南山集》用了前朝永曆(1646—1683)的年號,被判處謀反罪,後被殺。其書也遭到禁毀。百餘年後,才有人收輯他的遺稿流傳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