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編 號 7163拉丁綱名 Ascomycetes
中文綱名 子囊菌綱
拉丁目名 Erysiphales
中文目名 白粉菌目
拉丁科名 Erysiphaceae
中文科名 白粉菌科
拉 丁 名 Uncinula oleosa
中 文 名 含油鉤絲殼
定 名 人 zheng & Chen
形態描述
菌絲體葉的兩面生,但以葉面為主,近存留,形成薄的斑片;子囊果近聚生至散生,暗褐色, 直徑(81-)90-110μm,壁細胞不清楚,不規則多角形,直徑6.3-15.2 (-20.3)μm;附屬絲(9-)12-17(-20)根,大多直,較少彎曲,個別近曲折狀,長度約為子囊果直徑的1.5-2倍,長150-200(-240)μm,向上稍漸粗,但鉤狀部分不膨大,或上圖237 含油鉤絲殼Uncinula oleosa Zheng & Chen下粗細不勻,寬5.1-10.2μm,上部薄壁,向下稍厚一些,但不互相癒合,平滑,一般在緊靠基部處都有一個隔膜,基部細胞極短,琥珀色至褐色,隔膜以上無色,附屬絲在全長上往往都有油滴狀的內含物,頂端鉤狀部分簡單鉤狀或捲曲1-1.5圈,圈尚緊;子囊3-5個,卵形、卵-球形,近有柄或無柄,43.8-58.4×33.0-45.7μm;子囊孢子5-7(-8)個,長卵形、矩圓-長卵形,15.0-22.8×8.9-13.9μm。詳細概述
本菌為我國寄生於椴樹科上的唯一白粉菌。在國外,椴樹科上最常見的鉤絲殼是 Uncinula clintonii Peck。該種的附屬絲向上漸粗、頂端鉤狀部分一般膨大、很少有隔膜、基部往往粗糙、一般沒有油滴狀的內含物,本菌則附屬絲大多不明顯地向上漸粗但也有粗細不勻的、頂端鉤狀部分不膨大、在基部往往有一個隔膜並有琥珀色的基部細胞、壁平滑而不粗糙、在全長上往往有油滴狀的內含物,兩者是很不一樣的。Salmon(1900b,1902)和 Homma(1937)曾將椴樹上的菌鑑定為 Uncinula miyabei(Salm.)Sacc. & Syd.,但該菌的附屬絲形態變化較大;常常是曲折狀、曲膝狀或結節狀,而本菌至多只有個別的附屬絲略作曲折狀,未見有突然彎曲或結節狀的。
與其他科上的鉤絲殼比較,本菌由於附屬絲向上稍漸粗、有褐色的基部細胞,子囊孢子5-7個而與楝科上的 Uncinula cedrelae Tai和楊柳科上的 Uncinula pseudocedrelae Zheng & Chen較為近似,但本菌的附屬絲總有很多油滴狀內含物、不作曲膝狀,子囊數目很少(只有3-5個),子囊孢子也較狹窄,很易與上述兩個種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