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出自《論語·述而》,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可以翻譯成為,孔子認為,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基本信息

內容釋義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漢語拼音】

jūn zǐ tǎn dàng dàng ,xiǎo rén cháng qī qī 。

注意:長讀“cháng”,不能讀“zhǎng”。

【譯文】

孔子說:“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注釋】

盪:清除,洗滌。坦蕩:形容率真無雜念,心神安寧的樣子。

孔子像 孔子像

戚:在古代的意思形聲。從戉,從尗,尗亦聲。戉(yuè),斧子。戚戚:形容不斷用斧子砍伐的聲音。

【評析】

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坦蕩之人不為事擾,面無懼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於事,瞻於事,形容枯槁於事,變坏於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編撰。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全面解讀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注》)

君子按照天地的規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適安寧。小人則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憂慮算計。

可以看出君子是修自身的,通過自然的規律去約束要求自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小人因不修自己,而是向外求名逐利,不斷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以滿足自己的私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易經》)”君子是自立自強的。而要求別人為自己做什麼,歷來為古人所不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真正勇敢的人是能夠不斷審視和面對自己的人。“吾一日三省吾身”(出自《論語》)。而小人則是通過攫取別人的勞動而達到自己私慾的目的。這也正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用道來約束和要求自己。那么什麼是道呢?“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可見天地間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道”的。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可見這種道還是為善的。如果君子能夠不斷按照這種道來要求自己,以企達天人合一之境界。那么君子和小人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他們的得失也是不可以放在一起比較的了。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的就是這種差距太大了。

為什麼君子要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呢?古人認為天、地、人是構成天道的三種元素。(“三才者,天地人“《三字經》。三才之間是和諧共處、相互依賴和制約的一種關係。作為三才之一的人,應該有能力和責任自立自強於天地之間,怎么能夠向外去求,本末倒置,置人的尊嚴於不顧,侮辱自己的人格呢?此非君子之所為也。同時也能看出古人尊重人格(人為萬物之靈,可與天、地相提並論),以人為本和自立自強的生命態度。引申角度看,天地宇宙至今為止仍然是窮奧不可探測,古人相信人與天地可相提並論,人體奧秘可能亦不可探測(比如解剖學無法找到人體經絡,而人體確實有經絡的存在)。從而引發無數的修行之境界,所謂行無止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