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歷
•1963年9月-1968年12 月,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學士
•1978年9月-1981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體物理中心研究生,碩士
•於1993年7月獲瑞士巴塞爾大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1年-2005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物理學與天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天文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物理學會物理教學委員會委員。
•2004年1月-至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套用物理系、天體物理中心,教授。
•1999年1月-2003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務處,處長。
•1996年1月-1998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套用物理系,系主任。
•1995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體物理中心,博士生導師。
•1995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體物理中心,教授。
•1982年1月-1995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體物理中心,講師、副教授。
•1984年8月―1986年12 月,義大利、法國、丹麥,訪問學者。
•1991年1月―1993年12月,愛爾蘭Dunsink天文台及瑞士巴塞爾大學,訪問學者。
•1969年1月-1978年8月,陝西鹹陽拖拉機配件廠。
榮譽獎項
•2012年,《認識宇宙》入選教育部首批“精品視頻公開課
•2011年,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2010年,負責的“天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2009年,《天體物理概論》(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被教育部評為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08年,《天體物理概論》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2005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5年,《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設與實踐》獲安徽省教學成果特等獎(排名第三)
•2005年,《基於校園網的綜合教務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 獲安徽省教學成果項目省級三等獎(排名第一)
學術成果
科研領域為宇宙學與相對論天體物理,至09年已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並指導了2名博士、3名碩士研究生。
2000年以前集中於宇宙暗物質的研究,發現有冷、熱兩種暗物質成分存在時,可以演化出符合觀測結果的宇宙結構。80年代早期與合作者一起提出的“冷熱暗物質混合模型”,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引用,是國際上該模型的最早提出者
2000年以後的主要成果是:運用高維小波變換理論,通過三元張量積分多分辨分析方法,嚴格推導出了三維分離小波功率譜的計算公式,並找到了它與傳統的傅立葉功率譜之間的聯繫;用D4小波分析檢測了超新星遺蹟的射電圖象,得到了高清晰度的結果;利用小波正交基具有局域好的特性,為分離觀測資料中的局部噪音提供了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並利用D4離散小波成功地去除了射電源圖象中的干擾條紋,得到了儘可能多的有用細節。近幾年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宇宙暗物質對宇宙早期結構形成的影響。
長期從事基礎課教學工作,主講過力學,熱學,原子物理等本科生課程和天體物理概論,核天體物理學等研究生課程,教學效果得到廣泛好評。
出版作品
編寫過《理論力學》、《力學與理論力學》、《天體物理概論》等書籍。
翻譯過一定科學書籍,其中與愛爾蘭籍江濤教授合譯的《第一推動叢書.時間之箭》一書,先後在台灣和內地出版並暢銷,該書被評為1994年度湖南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以及《引力與時空》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