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號]

同治[年號]
同治[年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同治,清代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時間為公元1861年至1875年。同治年間,階級矛盾激化,發生太平天國[2000年陳家林導演CCTV歷史劇]、捻軍、苗民、回民等多次農民起義。經濟上,採用洋務派“自強”和“求富”的方針,開辦一些新式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同治,也通常代稱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表示兩宮太后臨朝同治之意或者說兩宮太后與眾大臣共理朝政之意。慈禧太后十分高興,特頒諭旨,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並命停鑄“祺祥”錢,改鑄“同治”錢幣。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同治皇帝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順理成章,最沒有爭議的一個,鹹豐皇帝共有兩個兒子,同治是他的長子,次子出生之後未命名就夭折了(同治帝即位追封憫郡王),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同治即位時,只有六歲,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這一年的十月,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滿八位大臣專權,聯合東宮慈安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在護送鹹豐帝梓宮回京之際,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達,採納恭親王建議,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遣戍,實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自己掌握實權,廢除八名顧命大臣所擬定的年號“祺祥”,改年號為“同治”,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

年號簡介

同治錢幣同治錢幣

鹹豐皇帝於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在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寢宮駕崩,終年三十一歲,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遵從鹹豐遺詔,擁立愛新覺羅·載淳為皇帝,訂立年號為“祺祥”,不久就發生了辛酉政變,慈禧太后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擊垮了肅順等人的勢力,當上了“垂簾聽政”的寶座,鹹豐十一年十月初九日,載淳在太和殿正式繼位,而在熱河時頒布的年號“祺祥”尚未實施。回京後,朝政變遷,有人提議更改年號,慈禧太后便命王公大臣商議。最終慈禧採納了大學士周祖培的奏議,廢止“祺祥”年號,改用“同治”年號。“同治”,表示兩宮太后臨朝同治之意或者說兩宮太后與眾大臣共理朝政之意。慈禧太后一聽十分高興,特頒諭旨,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並命停鑄“祺祥”錢,改鑄“同治”錢幣。

同治中興

同治皇帝同治皇帝
慈禧任奕訢為議政王、軍機大臣,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地主武裝,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實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延緩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她一方面採用洋務派“自強”和“求富”的方針,開辦一些新式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頑固派對洋務派進行牽制,以加強深宮集權。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在位期間

同治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公元 1862年 1863年 1864年 1865年 1866年 1867年 1868年 1869年 1870年 1871年 1872年 1873年 1874年
乾支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人物年表

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載淳在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出生。

鹹豐十一年七月,鹹豐帝去世,年僅六歲的載淳登基,依照鹹豐帝遺詔,由肅順等八位大臣輔政。九月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等被奕訢與慈禧奪權。同治三年六月,清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四月,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為捻軍所殺。

同治六年十二月,東捻軍被平定。

同治七年七月,西捻軍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七月,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

同治十一年九月,冊立皇后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后)。

同治十二年正月,親政,同年陝甘回亂及雲南回亂大致平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十九歲。

死因之爭

鹹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記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載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兩宮皇太后於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捲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

對於同治帝的死,儘管清代宮廷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鏇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

同治帝《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后縱帝遊蕩,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后代執國政,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藥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並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繫在一起。說明由於西太后專權,同治憂鬱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於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藥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藥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這是詳實可靠的。

死亡結論

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