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概況
朝元觀在廈門市同安區朝元門外(俗稱小西門),宋嘉熙間建(1237---1240),元至正甲午(1354)兵毀,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道士陳一寧仍故址建玉皇殿,壬戊(1388)顧惠寶建元壇宮。永樂癸已(1413)道會道明建法壇,戊戌(1418年)夏,邑令括蒼劉某禱雨於觀而應,遂募眾重修。已亥(1419年)冬邑令王某興道明共捐已紫卒其事。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重修。清乾隆丁卯(1747年)邑令張荃募眾修葺,後此觀漸見傾圮,觀地多被居民侵占,鹹、同間(1851---1874年)僅存後殿。光緒十二年(1886年)邑紳王文祥、王福昌等再募捐眾重修,復築三清殿並兩廊二十八宿。至近年(1928年)三清殿再圮,兩廊亦漸損壞。
朝元觀是同安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據現存永樂碑記“相傳七百餘年”及玉皇殿現存嘉靖石柱楹聯“拓地遙傳七百年”推斷,朝元觀應開創於八世紀前的盛唐時代,比同安置縣早二百餘年。李唐王朝立道教為國教,尊老子為李氏始祖,命天下州縣立宮奉祀朝元觀始創於盛唐,於史有據。至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歷史。
涉台文物與海外情緣
同安謝氏與朝元觀
據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謝金鸞撰修的《謝氏族譜》中載:
謝氏為中原望族,隨宋室南渡,以定居同安歸得里埔邊山(即現在的蓮花鎮花厝村附近)的謝悌為第一世,子仲為第二世;仲子紹光(三世)以明經進取,官至奉直大夫,生子四,名為:壽、圖南、守正、柬。圖南才兼文武,舉嘉熙間(1237—1240),出撫方岳,為瓊州安撫使,削平叛亂,爵封開國男,食采同安三百戶,遷居同城,建朝元觀。紹光三子守正,絕嗜欲,崇佛教,披緇沙門,為中峰寺住持。紹光以其三子守正份下田租一百六十石(畝),奉獻朝元觀並於觀中立祠,每年孟伙秋朔日報祀。
明代以來,三次修建,雖由道會、道士提頭,取得當時縣令支持和各方攢助,而謝氏族裔也當仁不讓,出工出錢,積極參與,如嘉靖十九年出鄉進士謝復春撰文的《重修朝元觀碑記》中,題名碑上的有;南京戶部主事謝昆、庠生謝鵬翰、義官謝朝春、耆士謝世玉、謝世傳、謝師淵、謝師聖、謝武容、謝武恭、謝鍾瑞等人,占全碑題名半數。其中南京戶部主事謝昆,為官二十餘載,一生正氣,兩袖清風,逝世時家無寸帛,同官資助棺衾。但他生前對朝元觀的修復,也竭力以赴,不落人後。據同安謝氏及當地老人證實,觀主祠位於玉皇殿座後,祀一尊青臉黑須蟒袍半甲神像(應是謝南),謝氏裔孫每年春秋二祭,殿中有石柱一對,下署名為“檀越謝圖南諸裔孫敬奉”,應是明代嘉靖年間之物。據說在民國初年,台灣、馬來西亞等地謝氏族裔曾組團到同安朝元觀尋根謁祖,見三清殿圮毀,還運來方形番木柱兩根進獻,徑約五十公分左右,存放於兩廂,當地五十歲以上的人都能證實。
同安謝氏與朝元觀的神緣、人緣的密切關係載於史志、譜牌,見之於觀中碑、柱、證之於謝氏與當地鄉老的傳聞。而今三清殿只存台基,玉皇殿面目全非,所幸經縣文物保護單位查證,縣政府批准公布,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經各方商定,準予重建,恢復原貌。凡我海內外謝氏族裔,應以明代戶部主事謝昆的祖德是范,義不容辭,踴躍捐輪,而繼續發揚謝氏歷代祖先修建朝元觀的宗功,使同安古代道教聖地得以生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