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大元殿

同安大元殿

同安大元殿,原名延福堂,始建於元代,位於廈門市同安區祥平街道瑤頭村內,是廈門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蹟。

同安大元殿位於廈門市同安區祥平街道瑤頭村內,原名延福堂,始建於元,重修於明永樂年間,祀北極玄天上帝。清初,施琅曾屯兵瑤頭村,以扼鄭軍。率兵統一台灣後,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捐俸重修此殿。後皆續有修繕。

現存三殿坐北朝南,磚、石、木抬梁結構,占地面積768平方米,面闊五間計15.87米,總進深43.8米。前殿為黃色流璃瓦硬山頂,進深一間計6.3米,以東、西廊廡通連中殿;中殿為歇山頂,進深3間計13.9米;後殿進深3間計12.4米,以卷棚頂拜亭與中殿通連,拜亭兩側各有方形小涵井一口。

大元殿為同安規模較大,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築之一,也是施琅統一台灣的一處文物古蹟。是原同安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同安大元殿同安大元殿

歷史背景

明末清初,眾多同安籍(包括現在的金門、廈門)的兵士和將領跟隨鄭成功和施琅渡台,他們隨身帶去了同安瑤江大元殿的香火,以致現在台灣有許多瑤頭上帝宮的分爐。

自宋代被道教吸收和利用開始,玄天上帝信仰就在中國扎了根,同安瑤江大元殿所供奉的玄天上帝,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經孫延福、林挺、施琅捐建及增建後,大元殿在閩台一帶很有影響力,金門和台灣的很多玄天上帝廟都是從同安瑤江大元殿分香而建的。

同安舉人擴修大元殿

同安瑤江大元殿原名延福堂,俗稱“瑤頭上帝公宮”,在今廈門市同安區城南三公里的祥平街道瑤頭村中。瑤江大元殿是由村人都管林元成生孫延福喜舍樂建,所以原名延福堂。林元成生於宋末元初,說明此時北方真武香火已經南播,但還不是非常興旺,延福堂初建時比較簡陋,到了明代永樂年間,由於宮廷對真武信仰的崇拜,瑤頭林家又出了個林挺,便使延福堂具備規模。

林挺諱雷萌,字喬英,是林元成五世孫,林延福之再侄。他於永樂六年(1408年)中式舉人,任戶部四川清吏司主事,考績轉升奉諫議大夫戶部浙江清吏司郎中。洪熙元年(1425年),他和父親子政(元末任同安縣巡檢)、母親邱氏、原配許氏同受朝廷誥封。此時真武信仰在全國登峰造極,林挺適時建廟,叩謝皇恩神庥,順理成章,現存二、三殿建築框架就是林挺修建的規制。

施琅捐俸增建大元殿

到了清代,施琅將軍增建又為大元殿增光添彩。

施琅(1621—1696年)字尊候,號琢公,晉江衙口人。原為鄭成功部將,清順治八年歸清,十三年授同安副將,十八年遷同安總兵官,他在同安的活動時間至少有七年(即1656—1662)。順治十二年六月,世子王大兵入閩,鄭成功度勢不守,毀同安城及官署,於丙洲(陳化成故鄉)築城而據,號曰“新城”。此時“陳霸附和成功;據丙洲劫掠”,因而有瑤頭上帝公顯聖驅逐陳霸擄掠居民的傳說。

施琅當時駐守同安,瑤頭與丙洲一水之隔,是施、鄭兩軍作戰的前沿。據《晉江潯海施氏族譜》載:“丙洲為同安門戶,寇(指陳霸)築壘其上,隔瞰縣城。公(指施琅)晝夜防禦,且守且戰,卒墮寇壘,尋升總兵官”。康熙元年,施琅擢為福建水師提督,移住海澄,四年首次征台,因遇颶風折回,但他征台心堅,便到老根據地瑤頭上帝宮許願。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領戰船自銅山(今東山)出發,一舉底定台灣,受封靖海侯,現同安頂溪頭康熙五十六年樹立的“績光銅柱”石牌坊就是旌表他統一台灣功比東漢馬授,績及西晉羊祜的紀念建築物。

施琅捷後便捐俸增建延福堂前殿,並把宮名改為與閩南話諧音的“大元殿”紀念清廷統一台灣的政績。康熙皇帝還賜“同一武當”匾,自此解除了當地善信每三年一次徒步往湖北武當山請火的跋涉之苦。

同安移民攜香火入金門

金門原屬泉州府同安縣的行政轄地,民間“玄天上帝”信仰也非常盛行。

昔時百姓有“金門出二帝”之傳說,大意是:明代洪武帝派江夏侯周德興來金門“傳”天子地,江夏侯聽作“斷”天子地。他來到舊金城,發現這裡的風水會出兩個皇帝,於是修建了供奉玄天上帝和關帝的兩座帝廟,這樣就斷了那“兩帝”的風水。(見唐蕙韻《金門民間傳說》)根據楊天厚、林麗寬伉儷《金門寺廟巡禮》一書調查,金門有15座奉祀玄天上帝的廟宇,其中烈嶼(小金門)就有6座,西甲四鄉的民眾以往每三年都要組團到瑤江大元殿進香。金城鎮北門裡中興街口北鎮廟供奉的大上帝公神像,相傳是一位雕佛師於戰亂中自湖北武當山背負入浯,成為北門裡的守護神。金寧鄉古寧頭北山的真武殿,據碑文記載,“李氏先世於明永樂間自同安浦園分支而來,當開族成村之時,即建斯廟以鎮北方”,說明也是同安移民攜入的香火。

自古“人以神聚,神隨人移”,北方真武香火的南傳,印證了中國移民的足跡,也隨著環境的變化增加神話傳說。同安和金門早有“落船跑馬三分命”的俚語,說明海上作業險象環生,因而玄天上帝被賦予“護海”的神威。《同安縣誌》記載:“相傳海中舟楫顛危時,向北呼之,則有如光炬,船籍以安。”鄭成功海上抗清,驅荷復台,也是以玄天上帝為主神。在他主政時期,台灣、澎湖也都以真武為信仰主神。現在沿海漁民還有“上帝公押尾陣”的俚語,意指安放上帝公神位的船隻都在出海(或返航)船隊的最後,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也說明了玄天上帝信仰對漁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瑤頭上帝宮分爐入台灣

台北地區,北極玄天上帝信仰的傳入,始在台灣先民從閩粵渡海來台時,因北極星作為航線的指標,故安抵台灣定居後加以崇奉。就台灣地區主祀玄天上帝的殿堂、宮廟約為400多座。

明末清初,眾多同安籍(包括現在的金門、廈門)的兵士和將領跟隨鄭成功和施琅渡台,他們也隨身帶去了大元殿的香火,以致現在台灣有許多瑤頭上帝宮的分爐。台灣地區玄天上帝的神像造型相當特殊:右手執七星劍,表示掌管北方七宿,並操收斬魔大權;左手印訣,一指向天,系采玄帝圓道之資;腳踏龜蛇,展露收服二將的事跡。而台灣民間雕塑的玄天上帝神像,除了以上各類要項需具備外,大抵來說,神像造型又可區分幾種型(形)態,一種是披髮蹺足的原始造型,一種是戴冠端坐的嚴肅聖像。

文物保護現狀

自1998年以來,台灣嘉義市竹崎鄉昇平村、金門烈嶼西甲、台灣中華道教玄天上帝弘道協會等大型進香團多次到大元殿行香。正因為大元殿與台灣有如此密切的神緣關係,所以大元殿不但於1991年被同安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還於2001年被廈門市人民政府列入“廈門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蹟”。2003年村民集資在大元殿東側建築三層的“接待大樓”,顏立水先生承請以含有紀念靖海建軍施琅意義的“靖安”為之命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