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裕銀號

同和裕銀號是“金融大鱷”王晏卿創辦。 1933年10月13日開始,對“同和裕”的擠兌自省城開封發端,迅速傳至各地。 1937年10月4日,經新鄉縣司法處民事裁定,同和裕銀號宣布破產。

同和裕銀號是“金融大鱷”王晏卿創辦。1911年,王晏卿和另外三人集資13000塊銀元,在新鄉順河沿街(今北關大街),成立同和裕銀號,他任經理,銀號在新鄉很快站穩了腳跟。
因為同和裕銀號在道口鎮收購草帽辮出口,業務量很大,王晏卿在這兒設立了第一個分號——道口分號。
近代豫商列傳》一書記載:“建道口分號時,王晏卿就考慮建開封分號了。開封是省會,開封分號經營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整個銀號的命運。1915年,王晏卿派總號副總趙安侯籌建開封分號。趙安侯原籍開封,對開封銀錢業及商號頗熟悉,由他出任了開封分號經理,總號撥款20萬元,先借雲章綢緞莊的地盤開張,後在北土街租賃房屋一所正式開業,並在北土街購買地皮三畝,建樓房和地下室數十間。”
開封分號,從業人員最初只有五人,很快擴展到30多人,以匯兌和貨幣兌換為主。它大量吸收開封軍政界、工商界及私人存款,社會信譽日高。這些,為王晏卿在各地建分號,增設通匯點,增強金融實力,打下良好基礎。
之後,同和裕又在鄭州、漢口、上海、天津等地設分號,“北伸平津,南延滬寧,東至新浦(今屬連雲港市),西達成都、太原,共有分號43處,店員850餘人。同時兼有工商企業105家,從業人員3000餘人,先後經營二十一載,成為集現代化銀行、綜合性工商業為一體的集團。”新鄉市檔案館收存的《大事記》中記載。
王晏卿經營有方,寧可花重金選英才,決不廉價雇庸才。
他在鄭州設分號時,看中在漢口“跑單幫”的譚伯麻,用高價收購了譚伯麻的生意,再聘請他出任鄭州分號經理。譚伯麻不負信任,鄭州分號很快風生水起。王晏卿的三弟才幹平平,父母求情慾為他在銀號謀職,他寧可出資讓三弟出國留學,也不安排職位。
為提高銀號職工整體素質,王晏卿建立學校,分期培訓職工。當年信息十分閉塞,他常僱請軍政人士及郵差打探訊息,保持信息快捷暢通。
誠實守信是王晏卿的經商原則,“凡店規規定或契約上寫明的,即使賠錢,銀號也兌現。如遇銀根吃緊、匯水上漲,其他金融機構都加匯費,同和裕寧可貼錢,也不增加匯費。”《近代豫商列傳》記載。
憑過人的膽識、嚴格的管理和誠信經營,同和裕異軍突起,經濟實力在中原銀號中首屈一指。1930年進入內地金融界的官僚資本,一時間也難與之競爭。它也因此與官僚資本水火不容,遭其打壓排擠。
1932年後,“同和裕”銀號業務迅速擴大,在接辦了天津大中銀行、取得500萬元鈔票發行權後,王晏卿信心爆棚:“使銀號向銀行化發展。”他意圖在山東、安徽兩省建立金融網,再擴充東北、西北分號,進而插足西南金融界,構成同和裕在全國的金融網。
但當時同和裕內部已有危機,一是銀號社會存款大量投資興辦工商業,流動資金嚴重不足;二是銀號迅速膨脹,導致店員、雜工人數猛增,運營成本增大;三是取得500萬元鈔票發行權,準備金完全是虛收虛付。
更深層的原因是,同和裕作為民營企業,與官辦銀行官僚資本的競爭處於劣勢。它的迅速擴張,也激化了與軍閥駐軍間的矛盾。
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金城銀行、河南省農工銀行以銀行團的名義,聯合發起攻勢,使“同和裕”發生了三次大的擠兌風潮。前兩次因發現較早,同和裕尚能轉危為安。第三次,已是滅頂之災了。
1933年10月13日開始,對“同和裕”的擠兌自省城開封發端,迅速傳至各地。策劃風潮的銀行團,步步設陷阱,軟硬兼施,分化瓦解同和裕上層,銀行團牽動河南省政府、建設廳、財政廳、民政廳及有關各縣政府,還借用南京政府行政院、財政部的名義,向同和裕施加壓力。待擠兌風潮起來後,銀行團立即切斷同和裕資金支援後路,還成立名目繁多的瓜分同和裕組織,使其走投無路。
王晏卿為圖存冒盡風險,四處呼救,最終未能逃脫失敗下場。1935年9月,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下令,將王晏卿羈押於開封縣看守所。這一期間,孔祥熙曾派人到獄中私訪,聲稱可幫王晏卿脫困,條件是讓他給自己辦金融事業。王晏卿婉言謝絕。
同年9月,法院判處王晏卿無期徒刑,轉押新鄉縣監獄。
1937年10月4日,經新鄉縣司法處民事裁定,同和裕銀號宣布破產。新中國成立後,王晏卿曾任河南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任委員。1984年2月24日逝世,享年9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