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戰經過
第5軍入緬的先頭部隊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是一支機械化裝備的在抗日戰爭中屢建奇勳的部隊,先行入緬,士氣高昂。軍運卡車身上,貼滿了用中、緬兩國文字書寫的標語:“中國軍隊為保衛緬甸人民而來!”“加強中英軍事合作!”“緬甸是中國最好的鄰邦!”“驅逐倭寇,揚威異域!”“為國爭光,不勝不還!”
1942年3月7日200師日夜兼程,到達戰鬥第一線同古。同古南距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仰曼鐵路的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西北還有克永岡(開道)機場,是日軍“必須迅速占領”之地。而我方則認為,它與西線普羅美和東線毛奇互相呼應,構成阻止日軍北犯的屏障。尤其是3月8日,仰光失陷後,同古爭奪戰,就顯得更為重要。
駐守在同古一帶的英緬第1師士氣極為低落,既不了解敵情,又未作迎戰準備,只準備安全後撤,保存實力。1942年3月18日,日軍向同古推進,英軍同時撤往普羅美。從19日起,日軍第55師團第112聯隊向同古發起攻擊,第143聯隊於20日投入戰鬥,雙方激戰12天之久,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開戰以來未曾遇到過的猛烈抵抗。
由於西線英軍始終沒有採取積極行動配合,加上英方延誤,中國遠征軍後續部隊未能按預訂計畫運送到同古前線,第200師苦戰12天,傷亡2000餘人,內缺糧彈,外無援兵,面對增援後4倍於己的敵人,困守孤城,形勢危急。
杜聿明認為,“在此形勢下,我軍既不能集中主力與敵決戰,以解同古之圍,而曠日持久,仰光登入之敵勢必參加同古戰鬥,坐使第200師被敵殲滅。如此, 則我遠征軍將被敵人各個擊破,有全軍復沒之虞。因此,我決心令第200師於29日晚突圍,以保全我軍戰力,準備在另一時間、另一地點與敵決戰。”於是第200師在戴安瀾指揮下安全突圍,連一個傷兵也未丟失。
同古保衛戰是緬甸防禦戰期間作戰規模最大、堅守時間最長、殲滅敵人最多的一次戰鬥。而且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勢下,同兵力、裝備都占優勢,並擁有制空權的敵軍苦戰12天,殲敵5000餘人,掩護了英軍撤退,為遠征軍的後續部隊贏得了時間,最後第200師全師安全轉移,不能不說是很大的勝利。日軍也承認, 同古戰鬥中,第200師十分英勇,對於日軍來說則是緬甸戰役中最艱苦的一戰。
同古是南緬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譯作東吁或者東瓜,人口11萬。同古距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鐵路和水路要衝,城北還有一座永克岡軍用機場,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著名的同古大戰就在這裡拉開序幕。
軍力比對
1942年3月20日,中國遠征軍第200師與侵緬日軍第55師團在同古城外發生激戰,雙方均有較大傷亡。根據戰後日本防衛廳公布的檔案材料,我們得以將當時作戰雙方的武器裝備作一比較:
日軍第55師團
兵員:20259人;150毫米野戰炮:36門;迫擊炮200門;坦克裝甲車:40輛;空中支援:3個航空中隊。
中國遠征軍第200師
兵員:11000人;75毫米野戰炮:20門;迫擊炮:100門;坦克車3輛(其餘留在臘戍);空中支援:無
結果
歷時12天的同古大戰終於以中國軍隊主動撤退而告結束。日本人占領一座空城,中國軍則退守100英里外的彬文那。戰鬥尚未結束,中日雙方都迫不及待在各自首都發布戰報,都稱自己取得重大勝利。雙方輿論為此沸沸揚揚,國民情緒跟著振奮鼓舞。事實上該戰役雙方損失基本相等,日本人付出重大代價攻占一座廢墟,中國人雖然後撤100英里,卻阻滯了敵人攻勢,因此公正的結論應當是:雙方都取得了應有的勝利和遭到了不應有的失敗。
歷史評價
同古之役初步矯正了西方人對中國軍隊的歧視和偏見。它在軍事史上的意義幾乎等於零,但在認識論上的價值卻意外地獲得一個高分。
《戴安瀾傳》載:“……敵酋東條英機在日本議會上承認,同古之役為旅順攻城以來從未有過之苦仗。”《印度快報》:“韋維樂爵士:‘我原以為中國人不能做什麼……現在看來他們確實能夠做點什麼’。”
史迪威:“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
史迪威:“……中國戰場失敗的責任不應歸咎士兵。不是士兵怕死,而是軍官無能,不是軍隊沒有士氣,而是統帥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