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主義

同化主義

同化主義,即由“assimilation”一詞派生而來。它是指一個國家以國族或主體民族的優勢文化強制弱勢民族或部族集團接受自己傳統文化的一種思想或理論。

同化主義(assimilationist),即由“assimilation”一詞派生而來。它是指一個國家以國族或主體民族的優勢文化強制弱勢民族或部族集團接受自己傳統文化的一種思想或理論。所謂同化(nationalization、assimilation)政策,便是指一個國家或政府根據同化主義理論和“文明輸出”論理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西方同化主義思想和政策古來有之,只不過到了近代國民國家形成後表現特別突出,而且現實中它常與差別政策融為一體。事實上,近代“國民國家”以“文明輸出”論理和同化主義思想制定的同化政策,既對內又對外。對外主要表現為:宗主國強制要求殖民地接受自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宗主國在自國民與殖民地的國民之間設定差別,劃分優劣,法律上絕不認可兩者的平等權益,殖民地的民族和人民的自由、民主和人權自然蕩然無存。這從近代西方對外殖民史上斑斑可考,例如廣為人知的“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對中美南美先住民實施的同化政策”、“法國對亞州、非洲殖民地實施的同化政策”、“大英帝國對亞非拉三大洲殖民地實施的同化政策”、“德國對殖民地實施的同化政策”、“美洲新大陸開拓時代白種人對印第安人實施的同化政策”、“俄羅斯帝國時代對烏克蘭等周邊地區實施的俄羅斯化政策”、“先是西班牙,後是美國對菲律賓先住民實施的同化政策”、“瑞典對芬蘭實施的瑞典化政策”、“美國於1893年將夏威夷兼併後對夏威夷先住民實施的同化政策”、“大日本帝國時代日本對殖民地朝鮮半島和我國台灣實施的皇民化政策”。這些表面看上去屬於文化上的同化政策必然伴隨政治上的差別,人種主義差別政策隨之橫空出世。至於對內實施的同化政策,更是不勝枚舉,例如“法國大革命後對國內少數民族實施的同化政策”、“英國對國內威爾斯人實施的“威爾斯語”撲滅政策”、“日本對國內阿依奴人和琉球民族實施的大和民族同化政策”、“國民黨統治時代中華民國對國內少數民族實施的同化政策”、“越南對國內少數民族實施的同化政策”等等,不一而足,以致西方同化主義和追求“文化同質性”的一些專用詞流行一時,例如“Gellenization”(希臘化)、“Romanization”(羅馬化)、“Italianization”(義大利化)、“Englicisation”(英國化)、“mericanization”(美國化)、“ussification”(俄羅斯化)、“ermanization”(德國化)、“Arabization”(阿拉伯化)、“Finnicization”(芬蘭化)、“Hagyarization”(匈牙利化)、“Romanianization”(羅馬尼亞化)、“Polonization”(波蘭化)、“Thaification”(泰國化)、“Ukrainization”(烏克蘭化)、“Sinicization”(漢化)等等。追根究底,這一切皆為大民族主義(首先表現為語言民族主義)和同化主義作祟的結果。同化的結果,最終並未促成人類“文明”的進步,反而造成人類古來創造的大量珍貴文化遺產消亡,這就是少數民族或土著民族文化不斷受到抑壓後的日益消失,尤以語言消亡為快。這就是近年來國際社會強烈批判同化政策和將少數民族或土著民族文化保護列為國際社會的重要課題之一以及世界性“保衛語言危機運動”盛行歐美的主要原因之一。【摘自黃現璠遺稿 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五)》,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總第155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