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淮陰

吊淮陰

淮陰,即淮陰侯韓信,為漢朝開國立下不朽之功,又為漢高祖所殺。 《吊淮陰》為陳經邦乞休返鄉途經淮陰所作,抒寫了功臣不得善終之悲慨,大有惺惺相惜之意。

吊淮陰介紹

陳經邦

吊淮陰吊淮陰

淮陰城下秋水奔, 淮陰祠前秋日昏。
萋萋極目盡芳草, 可憐何處懷王孫。
王孫宿昔貧未遇, 一釣飄雪逐煙霧。
時來拜將不受呼, 登壇慷慨開雄圖。
羽檄星馳下萬壘, 金戈電掃空四海。
歸來報德揮千金, 少年肉袒轅門深。
功名蓋世威震主, 漢家養公如養虎。
當年躡足藏危機, 天下已安將安歸?
龍顏未必非烏喙, 齊客蒯生曾相背。
竟緣形似生疑猜, 含冤鍾室真堪哀。
未央君臣轉相賀, 百戰元功同一唾。
至今壯士悲良弓, 不應早致高鳥空。
高鳥空兮弓已矣, 嗚咽千年寄淮水。

人物簡介

陳經邦(1537—1615),字公望,號肅庵,福建莆田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選庶吉士,後授

吊淮陰吊淮陰
編修,累官至禮部尚書兼學士。明神宗為太子時,陳經邦選任東宮講讀官。神宗即位,他進講經義,“明白懇切,音吐洪亮”,“儀度莊雅,進退雍容”。陳經邦的應制詩賦常常受到神宗讚賞,神宗曾親書“責難陳善”四個大字賜他。萬曆十一年(1583),陳經邦升禮部尚書兼學士。他在任上,部事大治。十三年,因與權臣論事不合,乞休回鄉。陳經邦家居三十年,神宗時常派人問候,然因當權者所阻,終不得召。陳經邦工於詩,人稱其詩“質而不浮,麗而有則”,有《群玉山房詩集》行世。文章結集為《陳尚書疏議》2卷,《東宮講章》《經筵講章》各15卷。
《吊淮陰》為陳經邦乞休返鄉途經淮陰所作,抒寫了功臣不得善終之悲慨,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在詩人筆下,淮陰城下秋水奔流,淮陰祠(即淮陰侯廟)前秋日無光。詩人極目四望,萋萋芳草遠接天涯,可憐的韓信(“王孫”,這裡指韓信)呀,不知道他在哪裡!韓信早年貧困不遇時,喪魂落魄在淮水邊垂釣。時來運轉漢王隆重設壇拜將不敢隨便傳呼(“不受呼”見《史記·淮陰侯列傳》蕭何語:“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將軍受禮意氣風發大展雄圖。軍書疾如星馳,頃刻之間拔下萬千敵壘;兵戈快如閃電,橫掃四海如入無人之境。戰後歸來,賜漂母千金以報贈食恩德。當年使他受胯下之辱的無賴之徒只好乖乖地到軍門前負荊請罪。從來功名蓋世威震其主,漢王朝建立以後劉邦就把韓信看成自己身邊難以馴服的猛虎。當年戰火尚未平息就已有了“踩腳”的危機(見《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曾請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很生氣,正要發作,張良、陳平踩腳示意,劉邦醒悟,遂改變語氣,遣張良封韓信為齊王。)後來天下安定了韓信哪能有好的歸宿?漢王劉邦未必不是居心叵測的尖嘴之徒(“烏喙”,比喻人嘴尖。語出《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夫越王為人長頸烏喙、鷹視狼步,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齊地的說客蒯通也曾勸說韓信認清形勢,背漢自立。果然,在漢王朝建立以後,劉邦就捕風捉影對韓信產生猜疑,韓信被設圈套斬殺在長樂鍾室也實在可悲。除掉了心腹之患,漢家君臣齊集在未央宮互相慶賀,可憐身經百戰的開國元勛被眾口唾棄!“飛鳥盡,良弓藏”的悲嘆至今仍然籠罩在壯士心頭,使得那些能征慣戰的將軍們在最後的關頭總要暗暗留一手。高飛的猛禽射殺乾淨,“良弓”也就沒有好下場。詩人於千載之下來到淮陰,追懷古蹟泣不成聲,悲歌一曲投寄淮水以憑弔韓信。
韓信(?—前196年),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韓信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曾寄食於下鄉南昌亭長,亦曾從食於漂母,受辱於胯下。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仗劍出淮,初投項梁,繼投項羽,未受重用,又投奔劉邦,經蕭何力薦,被拜為大將軍。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其卓著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司馬光認為:“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韓信之功也。”然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漢王朝建立後,劉邦、呂后為鞏固剛剛建立的西漢中央政權,以“謀反”之罪將韓信殺害。後人為紀念韓信,在韓信故里——今淮陰區碼頭鎮建淮陰侯廟。在淮陰侯廟存在的一千多年裡,她一直是我國東部地區著名的名勝古蹟,往來士子紛紛前往憑弔,其中,有許多人認為韓信之“謀反”是出於誣陷,並揮毫潑墨,題詩為文,大放不平之聲,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優美詩篇,明代詩人陳經邦的詩作《吊淮陰》即是其中的一首,讀來如泣如訴,感人肺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