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
實驗室研究隊伍主要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科研和工程技術骨幹為基本力量,組織國內尤其是中國科技大學以及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共同承擔,根據他們提出的國際前沿和國家急需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需要,建設實驗新技術和實驗設備,向國內外用戶開放。
項目
目前實驗室承擔在研課題4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5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4項,863項目3項,973項目2項,科技部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中科院百人計畫1項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可以提供流強300毫安、壽命超過8小時的高品質束流,共有14個實驗線站為眾多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領域提供研究手段。每年將為同步輻射實驗提供不少於4000小時的用光機時、不少於600安培小時的積分流強,每年完成不少於150個實驗課題,提供給實驗室外用戶的用光機時不少於總量的70%。
影響
2005年至2006年4月,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共接待了67個單位的國內外用戶,他們分別來自39所高校﹑28個科研院所和企業公司的145個課題組,其中有來自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的用戶,完成用戶課題248項,累計用光機時33603小時。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利用合肥同步輻射裝置這一基礎研究平台開展前沿性研究工作,在多個學科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及光束線實驗站項目獲得1992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九五”重大科學工程——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二期工程於2004年12月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是中科院第一個通過國家驗收的“九五”重大科學工程。
康普頓型自由電子雷射理論與實驗項目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套用干涉雲紋測量工藝應力分布項目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聚醯亞胺襯底的軟X射線透射光柵項目1995年獲安徽高校科技進步獎三等獎。6萬高斯超導扭擺磁鐵及EAFS光束線、站項目2000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步輻射真空紫外和軟X射線的標準光源和標準探測器項目獲得2006年度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國內首次利用超微細加工採用特殊的靜態塗膠工藝和自製的X射線掩模,開展了一系列深度X射線光刻實驗研究,研製出多種微結構樣品。在國內首次刻蝕出最深達1毫米、最大高寬比達30(線寬5微米,高150微米)的光刻膠圖形和類似腳手架的三維複雜微結構,對未來光子晶體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國防軍工單位利用同步輻射技術在國際上第一個分析出了航空燃料中準確的成分。燃燒實驗站在實驗中首次發現了一系列的碳氫化合物氧化過程的重要中間體——烯醇,其結果與美國同行的實驗結果共同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上。截至目前,實驗室已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近千篇,申請專利18項。
組織機構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理事會:
理 事 長:何多慧
副理事長:王東進
成 員:何多慧 王東進 裴元吉 張允武 劉祖平 付紹軍 盛六四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任:
主 任:吳自玉
院 士:何多慧
副 主 任:董 賽 李為民 田揚超
主任助理:潘志雲、張善才
加 速 器 部:
主 任:李為民〔兼〕
副主任:徐宏亮
副主任:王 琳
實 驗 部:
主 任:田揚超〔兼〕
副主任:張國斌
副主任:齊 飛
辦 公 室:
主 任:董 賽〔兼〕
副主任:劉紹義
副主任:余 芹
通用技術部:
部 長:曾翔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用戶專家委員會(2005年8月5日):
主 任:楊學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副主任:吳自玉(中科院高能所) 周興江(中科院物理所) 封東來(復旦大學)
秘書長:高琛(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委 員:(排名不分先後)
包信和 周興江 封東來 梁宏斌 葉甜春 麥振洪 陸坤權 張新夷 李海洋
汪 芒 李宏年 王占山 張為俊 吳小山 龔為民 吳自玉 何建華 楊學明
唐元洪 滕脈坤 尹 民 俞書宏 高 琛 盛六四 田揚超 齊 飛 韋世強
張國斌 徐法強
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分學術委員會:
主 任:高琛
副主任:李為民 齊 飛
委 員:(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秋平 王 琳 韋世強 付紹軍 田揚超 孫葆根 朱俊發 齊 飛 何多慧 吳自玉 張國斌
李為民 李良彬 尚 雷 徐宏亮 賈啟卡 盛六四 高 琛 董 賽
秘 書:潘志雲
中國科大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分學位委員會:
主 任:劉祖平
副主任:韋世強
委 員:何多慧 盛六四 徐彭壽 李為民 田楊超 齊 飛 王相綦 賈啟卡 徐朝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