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九中

合肥十九中,坐落於206國道和四里河路交匯處的大楊鎮,創建於1975年,到2000年,校舍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現有學生900名,教師61人,先後榮獲“四五”普法競賽國家和省級優秀組織獎、市文明學校、安全文明校園等稱號。

基本信息

簡介

合肥十九中坐落於206國道和四里河路交匯處的大楊鎮,東臨大房郢水庫,南臨董鋪水庫,西部和風景秀麗的國家高科技林業園毗鄰,1975年正式建校。學校前身為合肥17中、“五•七”中學和大楊附中。

一、校園從破爛不堪到欣欣向榮

1、校園面積擴大、再擴大

在建校初期,學校占地為20多畝,1998年征地7畝多,擴展到34畝。區劃後,廬陽區教育局非常關注該校的發展,將學校西邊近20畝地征為教育用地,學校占地50余畝。

2、建築面積增加、再增加

建校初期,學校只有幾排舊平房和茅草屋,1983年,為解決教師住宿,將茅草屋拆除並建18間磚牆瓦屋,1986年,翻新現存的兩排平房,1993年,聯合國援外計畫署援助25萬人民幣,區政府投資70多萬元,建起了一幢4層1700多平米的教學樓,建了水泥路、傳達室和水沖式廁所,1998年,區教育局撥款97萬元,建起了一幢6層的教工宿舍樓,2000年,又建起了一幢4層1600多平米的綜合樓,至此,校舍建築總面積由建校時1700多平米,增加到6000多平米。現在,校園內高樓聳立,欣欣向榮。

3、學習、辦公條件改善、再改善

剛建校時,校內舊教室、爛門爛窗、窗戶無玻璃,教室里泥桌泥凳。現在是嶄新的教學樓、嶄新的教室,門是鐵制和木製的,窗是鋁合金和塑鋼的,桌子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教室布置是統一的,水泥黑板逐漸被磁性黑板所代替。建起理化實驗室兩個、圖書閱覽室一個,藏書從千餘冊增加到萬餘冊。為了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投資萬餘元建起來美術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2002至2006年學校建起了多媒體網路教室2個,配備128台電腦,建起了2個多媒體教室和一個電子備課室,還建起了區域網路,不少辦公室安裝了微機。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為教師工作、學生學習提供了教與學的良好平台。

4、班級、學生增多,再增多

建校時,只有6個班,300多名學生,隨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到2003年,學校已有18個班、1100多名學生,隨著計畫生育政策的落實,人口出生高峰已過,學校現有學生900名,不少外地戶口也來該校就讀。

5、學校從“開放”到封閉

建校時,學校無圍牆。1988年,學校出資3000元建圍牆,1989年,建起了圍牆和大門,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穩定了,學校也安全了。經過多年有計畫的植樹、植草種花,學校基本上達到了綠化、美化、靜化、淨化,環境更加優美,更加有利於師生工作、學習、生活。

二、教師愛崗敬業、紮根農村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隊伍不斷壯大,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建校初期,該校只有30位教師,公辦教師只有10人,民師、代課教師30人,國中、高中、中專學歷,目前,教師隊伍已達61人,高級教師5人,中級21人,本科學歷接近80%。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有5人考上了研究生,有20多人通過進修、自學獲得本科文憑,還湧現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體育先進個人、省模範教師、市、區級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近20人。

三、全面發展,力創特色

實施義務教育是學校的使命,堅持全面發展是學校的責任。30多年來,學校堅持貫徹教育方針不動搖,全面落實國家教學計畫,不分重點班和非重點班,均衡分配教師和學生,按照教育規律辦學,堅持讓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面向社會、適應社會發展的國中畢業生,為他們走上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在辦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提高,根據國家對義務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學校情況制訂了具體辦學思想、辦學目標,制訂了創建特色學校規劃。

四、輝煌的成績,印證著光榮的歷史

30多年來,學校被評為“四五”普法競賽國家和省級優秀組織獎、市文明學校、安全文明校園、未成年人保護示範學校、德育、體育、財會工作先進單位、綠色學校、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區紅旗黨支部、優秀基層黨支部、勞動競賽先進集體、先進工會等殊榮。

“今天我以19中為榮,將來19中以我為榮”,俗話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明天,努力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