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起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上,美國倚靠海軍龐大的航空母艦部隊,沿著太平洋逐一摧毀沿路上日本帝國的艦隊、航空兵力與島嶼防禦,並一路攻陷日本占據的外島據點,最後終於打下了日本大門口的沖繩。然而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從賽班島起飛的陸軍航空隊B-29超級堡壘重轟炸機,將日本各大中小都市化為火海,最後並投下兩枚嶄新的核子彈,成為壓垮日本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核子武器在當時也被視為能一擊定乾坤、決定兩國整體戰略態勢優劣的新寵,曠日廢時、投入大量軍力傳統式的傳統戰爭頓時似乎黯然失色。
早在1943年11月,美國陸軍上將喬治.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就打算將美國陸軍航空隊獨立出來成為新的軍種。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隨著「1947年國家安全法桉」( 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1947)的執行,美國空軍(United States Air Force)與其他幾個新的中樞軍事單位如國家軍事部門(National Military Establishment,後來旋即改為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一同成立。
美國空軍成立後,立刻鼓吹一種新的戰略學說:由長程戰略轟炸機(strategic bombing,)與核子武器的組合,將是決定未來兩國之間戰爭勝敗的關鍵。戰略轟炸機能以當時最快的速度(相較於艦隊或地面進攻)迅速將毀滅性的核子彈投射到敵國心臟,徹底摧毀敵國作戰的可能。因此,一次「珍珠港奇襲」式的戰略性核子攻擊,就足以立刻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意味著傳統的艦隊作戰再也沒有意義了),而預防這種攻擊,也成為國家防衛戰略的首要之務。基於這種理念,美國空軍大力鼓吹,建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陸基重型戰略轟炸機隊。當時,美國也開發能從美國本土飛抵蘇聯的B-36戰略轟炸機。
作為過去美國最主要在境外進行戰略投射的美國海軍,自然不樂意看到一個新對頭崛起並搶走自己原有的地位。對應陸軍遊說國會同意支持大力發展戰略轟炸機,美國海軍則提出異議,認為一場戰爭的勝敗根本不可能單靠戰略轟炸取勝,無論有沒有攜帶核子彈;此外,美國海軍更表示,依照空軍的理論,以後任何一場戰爭的開端,都是直接以核子轟炸機對敵國人口聚集地的戰略轟炸,將是一種毀滅道德的行為。
為了對抗空軍的戰略轟炸機,美國海軍開始構想讓航空母艦的艦載機來搭載核子武器。幾種構想曾被提出,例如一種專門用來攻擊蘇聯海軍基地的核武航空母艦;由於能攜帶核子彈的轟炸機比現有艦載機大得太多,必須在其他地方做出犧牲來控制排水量,因此機庫容積儘量縮小,彈藥庫也設計得很小,只用來儲存核子武器,自然也減少了護航戰鬥機的搭載量,這意味著這種航空母艦用途十分單一,就是對敵方某特定基地進行核子打擊。另一種設計則不願意犧牲航空母艦在傳統任務範疇的能力,因此設計較大的機庫甲板與彈庫。
在討論的最初階段,第一種專用的核子打擊航母比較占上風,然而稍後其概念就遭到修改,機庫予以擴大,以攜帶更多的護航戰機。艦載核武轟炸機的設定是重100000磅(45噸)、作戰半徑2000海里(3704km)、能攜帶一枚5噸重核子武器,體型比現有艦載機大上太多,因此新航母取消了傳統的艦島結構,將飛行甲板的可用寬度增到最大。
至此,一種體積遠大於現有航空母艦、能操作核子轟炸機的「超級航空母艦」(Supercarrier)終於出現了。而美國海軍提桉建造的第一艘超級航母,就是合眾國號(USS United States CVA-58)。
技術特點
艦載機方面,艦上考慮的核子打擊機種為北美航空的AJ野人(Savage)或洛克西德的P2V-3C海王星,兩者都是雙螺旋槳發動機的大型機,總數為12架;而艦上打算採用的護航機種則是美國海軍第一代實用化的噴射艦載戰鬥機:F2H女妖(Banshee),共45架。艦上編制船員3019名與航空人員2480。防空武裝方面,艦上打算配置8座單管127mm 54倍徑快炮以及20門Oerlikon 20mm機炮,這兩種都是二戰後期美國航母的主要自衛武裝;此外,還有8座雙聯裝76mm 60倍徑快炮,取代了二戰美國航母慣用的Bofors 40mm快炮。
美國海軍打算建造八艘合眾國級,每艘能容納約10架核子轟炸機,儲存的航空燃油與核子武器能讓這支機隊出動八次;如此,如果八艘超級航母一次出動,以總數80架核子轟炸機,在艦隊需要接受補給之前,就能對敵國投擲640枚核子彈。在當時,合眾國號的造價粗估需要1.9億美元,再加上預定搭配合眾國號編組的艦隊規模約39艘其他軍艦,整支由40艘各式艦艇編組的戰略打擊艦隊總價會是12.65億美元。
合眾國號遭到封殺與「海軍上將譁變」
在1948年7月29日,美國總統哈利.杜魯門(Harry Truman)批准美國海軍建造合眾國號,經費來源則是1949海軍行動專款(Naval Appropriations Act 1949);在初期計畫中,美國海軍打算先建造首批四艘合眾國級。
自然地,「超級航母」的出現觸怒了美國空軍,認為這是美國海軍企圖挑戰美國空軍「戰略轟炸」的理論,甚至想搶奪「戰略轟炸」的主導權。因此,美國空軍便極力反對合眾國號,認為這是「侵犯」美國空軍主要功能的重複投資。此時,美國國防部的第一任國防部長,是出身海軍、曾任海軍部長的詹姆斯·福萊斯特(James Forrestal),他自然是極力支持美國海軍超級航計畫。然而,福萊斯特卻因為個人健康惡化,而在1949年3月28日辭職。不巧的是,福萊斯特的繼任者路易斯.強森(Louis Johnson)卻明顯站在空軍的立場。
在測試水槽中進行耐海、平衡測試的合眾國號模型,攝於1957年,地點是馬里蘭州的
大衛.泰勒船模中心(David Taylor Model Basin, Carderock, Maryland)。甲板上呈現的是
F-7U戰鬥機,以及規劃中的核子轟炸機模型。
合眾國號採用8具1200PSI高壓蒸汽鍋爐與四部蒸汽渦輪,總功率280000馬力,能讓這種近80000噸的航母達到33節的高速。合眾國號的飛行甲板布置亦相當特殊;艦上設有四條彈射器,其中兩條設定在艦首兩側,另外兩條設定在艦體中段並稍微外傾;以這種配置,理論上能讓四架飛機同時彈射升空。此外,依照當時的構想,由於艦體很長,理論上當艦尾在回收艦載機時,艦首的兩個彈射器仍能同步將飛機彈射升空;不過根據後來艦載噴射機的操作經驗,恐怕不太可能如此理想,因為艦載機越來越重且降落速度越來越快,降落動線前方最好不要有飛機(所以後來才出現了斜角甲板)。合眾國號設有四個舷外升降機,分別設定在飛行甲板兩側,位於前方的兩個設在前、後彈射器之間,而後兩個則設定在後彈射器後方。如同前述,合眾國號沒有艦島結構,僅在艦體右舷外部設定一個低矮的駕駛台結構(在艦首右側防空炮位後方),此外也沒有傳統上跟艦島一體的高大直立式煙囪,主機廢氣由飛行甲板兩側(緊鄰中部彈射器)、向舷外平行延伸的排氣筒排出。
性能數據
建造國/建造廠 美國/CVA-58:Newport News
尺寸(公尺) 全長332水線長298.7
舷寬39.6水線寬38.1吃水11.28
飛行甲板長331.6 寬57.9
排水量(ton) 標準68000
滿載75900~79300
動力系統/軸馬力 Foster-Wheeler 1200PSI蒸汽鍋爐*8
Westinghouse蒸汽渦輪*4/280000
四軸
航速(節) 33
續航力(海里)
偵測/電子戰系統
射控/作戰系統
乘員 船員3019
航空人員2480
艦載武裝 單管127mm 54倍徑快炮*8
雙聯裝76mm 60倍徑*8
Oerlikon 20mm機炮*20
艦載機 AJ Savage或P2V-3C核子轟炸機*12
F2H Banshee噴射戰機*45
後續事件
腰斬合眾國號成為美國其他軍種勐烈攻擊美國海軍預算的開始。美國空軍痛恨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因為其空中力量不在空軍管轄範圍以下;因此,在路易斯.強森的支持下,美國空軍勢力開始強力打擊美國海軍,儘可能刪減海軍航空母艦、各型艦隊與航空機的數量。此外,美國陸軍也想「消滅」屬於海軍的地面部隊──陸戰隊,積極鼓吹美國的地面部隊應該「統一」。在美國空軍的「核子戰略轟炸定勝敗」的前提下,先前漫長的太平洋或諾曼地登入歐洲都成為過時的戰爭方式。國防部長路易斯.強森在1949年12月的一番言論,是當時這種思維的極佳註解:「海軍與陸戰隊沒有理由再保留。布萊德雷將軍(General Bradley,當時為參謀聯席會議主席)告訴我,兩棲戰役已經是過去式,所以陸戰隊不必留了。空軍能做現在海軍所能辦到的一切事情,所以海軍也不需要了」。
從1949年到1951年,美國海軍的各項預算遭到大砍,8艘現役的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被大幅刪減到4艘,10艘賽班級(Saipan class)護航航空母艦從被大減為2艘,原本14個艦載機聯隊(Carrier Air Wings)銳減為六個,海軍陸戰隊航空中隊(Marine Squadrons)由23個減為12個,反潛機中隊(Warfare Squadrons)由8個減為7個,巡邏機中隊(Patrol Squadrons)由30個減為12個。一面打擊美國海軍,美國空軍也乘勝追擊,提出打造70個B-36長程轟炸機隊的計畫。雖然合眾國號受挫,不過美國海軍並沒有放棄讓航母艦載機攜帶戰術核武的構想;在1950年,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的小羅斯福號(USS Franklin D. Roosevelt CV-42)在改裝時增加了核武儲存設施,成為美國第一艘可以攜帶機載核子武器的航空母艦。
從「海軍上將譁變」開始,美國三軍出現嚴重的裂痕,尤其是美國海軍與空軍都視對方為不下於蘇聯的「最大敵人」──至少在慘烈的預算爭奪戰中的確如此;此外,對於核子武器、戰略轟炸或是否廢除陸戰隊與海軍航空兵力、將地面與空中部隊統一,種種爭議仍餘波蕩漾。然而,諷刺的是,1950年爆發的韓戰立刻讓美國重新認識航空母艦的價值:在戰事不利的初期階段,美國空軍在南韓境內可運用的機場多數被**地面部隊占領,而如果從日本的基地起飛,美國空軍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又遠無法滿足作戰的需求(直到美軍穩住朝鮮半島地面戰線之後,美國空軍才得以重新利用南韓的機場據點進行作業)。此時,只有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能載運艦載機兵力抵達目標區附近的海域,並使用空中武力有效達成任務,因此美國海軍的航母兵力 馬上重獲肯定 ,總計有17艘先前遭到封存的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重新恢復現役,以支援朝鮮半島的地面戰事,而韓戰以後美國海軍仍繼續保有22艘艾賽克斯級航空母艦,並陸續接受改裝斜角飛行甲板、新彈射器來適應噴射艦載機,或者改為專用的反潛航空母艦。在1952年,美國海軍獲得批准,建造新一型的六萬噸級航空母艦,而美國海軍將首艦命名為福萊斯特號(USS Forrsetal CV-59),彷佛是宣示勿忘合眾國號之恥、矢志向空軍復仇雪恨的決心。
從1950年爆發的韓戰開始,冷戰時代大多數戰爭都非核武能派用場;由於蘇聯也建立 了龐大的核武投射力量,「相互保證摧毀」的概念也獲得建立。既然雙方都有能力以核武將對手徹底毀滅,發動核武攻擊後也沒有辦法保證對方無力發起核子報復,自然沒有人敢輕易挑起核子戰爭。反而是韓戰、越戰、以阿戰爭等地區性的有限度戰爭(並非需要把敵國徹底占領毀滅,而且需要顧慮戰爭是否可能升級到挑起美蘇核子大戰),在冷戰期間層出不窮。而在這些區域戰爭爆發時,只有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能立刻把飛機載運到戰區附近並展開投射,遠比仰賴盟邦或海外據點的美國空軍戰術機隊有彈性。直到1990年代蘇聯解體,世界上沒有發生過任何一次需要動用核武的大戰爭,傳統類型的區域戰爭倒是層出不窮。在韓戰以後的歲月里,美國介入的各項大大小小的作戰或軍事衝突中,航空母艦通常都是美國展現軍事實力的先鋒。 另外,美國海軍在1950年代開始結合核能潛艦與彈道飛彈,成為冷戰中最能確保「相互保證毀滅」的核武王牌──彈道飛彈潛艦,使美國海軍成為美國第二波核子報復能力最重要的一環,讓美國空軍找不到立場來質疑與反對。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合眾國號的體型在1948年堪稱驚世駭俗,但隨著艦載機不斷噴射化與大型化,為了持續維持近百架的機隊規模,美國航空母艦日後便越造越大;從1960年代的企業號(USS Enterprise CVN-65)到後來的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動輒達到九萬甚至十萬噸已經是司空見慣,當年所謂的「超級航母」,演變成美國所有航空母艦的代名詞──當然,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建造哪怕只有一艘,在體型與戰力上與美國「超級航母」相抗的航空母艦。
建造事件
1949年4月18日,合眾國號在紐波特紐斯舉行安放龍骨儀式當天的照片;
短短五天后,合眾國號就遭到取消。
由於二戰結束以來美國軍費規模大幅緊縮,美國各軍種的爭奪排擠便更形激烈。美國空軍與美國陸軍站在同一陣線,強烈反對昂貴而功能與空軍重複的合眾國號。在1949年4月18日,合眾國號在紐波特.紐斯(New Port News)船廠安放龍骨,然而國防部長路易斯.強森卻在五天之後的4月23日,在沒有通知海軍首長與國會的前提下,下令取消合眾國號的建造。為此,數位美國海軍高階將領,包括海軍部長約翰.蘇利文(John Sullivan)立刻憤怒地辭職以示抗議;而佛瑞斯塔則在5月22日不幸病逝。數天后,路易斯.強森變本加厲地宣布,美國海軍陸戰隊本身的航空部隊將轉移給空軍,不過隨後就被國會否決。
為了報複合眾國號遭片面封殺,美國海軍展開強烈反擊:由太平洋戰爭期間戰功彪炳的海軍上校阿利.柏克(Arleigh A. Burke)率領的OP-23研究小組,開始透過各方資料研究空軍力捧的B-36戰略轟炸機並加以攻擊;其中,某份匿名報告指出B-36「昂貴而愚蠢」,而路易斯.強森先前曾在B-36製造商康維爾(Convair)任職,他支持B-36的背後根本只是基於私人利益。讓衝突火上加油的,則是海軍少將丹尼爾.蓋勒瑞(Daniel V. Gallery)在周六晚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的一系列撰文,最後一篇的標題「別讓這幫人破壞海軍」(Don't Let Them Scuttle the Navy)終於激起路易斯.強森對丹尼爾.蓋勒瑞在軍事法庭提告犯上。雖然丹尼爾.蓋勒最後沒有因此被定罪,但他也賠上了自己的軍銜與軍旅生涯。眾議院軍事委員會(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開始對整個風波進行調查,調查顯示路易斯.強森與B-36的利益並無瓜葛,而前述的匿名報告則被認為來自於海軍部長丹尼佛(Denfield)上將的助理卡狄克.沃茲(Cedric R. Worth)之手;最後,卡狄克.沃茲遭到開除,丹尼佛也因被判定是對上級懷恨在心而採取報復而遭到免職,此一事件被稱為「海軍上將譁變」(Revolt of the Admirals)。
總體評價
這是美國海軍在和平時期遭受最嚴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