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合作橋鄉位於張家界市永定區的東部,西連新橋鎮,南抵陽湖坪鎮,東與慈利縣許家坊鄉接壤,北鄰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全鄉總面積5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750.5畝,其中水田11132.5畝,旱地3618畝,轄12個行政村,143個村民小組,3811戶,13604人,其中大部分為土家族,另有漢族、苗族等民族。
近幾年來,合作橋鄉依託“旅遊核心服務區”的區位優勢,緊緊圍繞“爭先創優樹形象,多項增收促發展”這個主題,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努力搞好“後勤保障基地”的建設,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積極穩妥地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的附加值,多方面、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加快了全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現將我們具體做法給大家予以匯報:
一、抓住機遇,政府引導,確定發展新思路
隨著張家界市旅遊事業的迅猛發展,永定區委、區政府正確提出了“旅遊核心服務區”的建設思路。對於合作橋鄉而言,老1801線貫穿全境,距市區僅22公里,全鄉土地資源豐富,氣候優良,發展蔬菜產業較為適宜。合作橋鄉黨委、政府一班人不等不靠,結合鄉情認真開展調研,確立了“依託旅遊核心服務區,努力建好後勤保障基地”的發展新思路。
種植業是農業的根本,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就得思考如何使種植業產生高的附加值。結合本鄉農戶有種植蔬菜的習慣,以及良好的基礎,鄉黨委、政府針對近年來蔬菜市場日趨走旺的形勢,提出了“留足基本口糧田,種植蔬菜賺大錢”的發展口號,積極穩妥地引導廣大農戶種植蔬菜,促進蔬菜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樣板示範,大戶帶動,掀起蔬菜發展新高潮
合作橋鄉在蔬菜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嚴格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一是大力引進名、優、新、特蔬菜品種,創辦高標準示范樣板。近兩年來,全鄉引進蔬菜新品種近20個,如鄂蓮一號、湘椒16號、魯白6號、櫻桃西紅柿等等,重點在岩口村、中山村、南山村、官峪村創辦了高標準蔬菜示範樣板18個,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引導作用。二是政策傾斜,鼓勵種植大戶積極發展蔬菜產業。鄉黨委、政府通過在全鄉範圍內大力開展“雙聯三幫五個一”主題創建活動,將技術、資金、物資向種植大戶予以適當傾斜,鼓勵他們大力發展蔬菜產業,使他們詳細掌握了各項栽培、管理技術,從而帶動周邊農戶積極穩妥地發展蔬菜,減少發展風險,提高廣大農戶發展蔬菜種植的積極性。目前,全鄉蔬菜種植大戶已達278戶,均分布在全鄉各村。三是加強科技培訓與現場指導。蔬菜種植要產生高的附加值,關鍵在於技術。鄉黨委、政府針對當前農村蔬菜種植技術水平低的現狀,聘請蔬菜種植專家,積極組織廣大種植戶參加科技培訓班,學習各項栽培管理技術。每年舉辦培訓班達5期以上,培訓近2000人次;舉辦蔬菜種植現場交流會,也是提高蔬菜種植技術水平的好辦法,全鄉每年都要舉行2次以上的現場交流會,將各自的種植經驗予以匯報交流,並請專家現場指導,解決種植技術的難點,從而提高廣大農戶的種植技術水平。全鄉目前的蔬菜種植面積以達2500多畝,種植農戶達1300多戶,涉及的蔬菜品種有20多個,處處呈現著蔬菜種植的繁忙景象。
三、科學調控,有序銷售,實現蔬菜種植收入新突破
蔬菜種植的發展不能“跟風跑”,必須建立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科學調控機制,合作橋鄉在過來的蔬菜發展工作中,首先是政府幹部牽頭,負責找信息、找技術,引導種植大戶和廣大農戶自發成立了蔬菜種植協會、蔬菜銷售協會,及時有效地帶領廣大農戶防控和避開各類蔬菜的上市銷售高峰,盡最大可能地使廣大農戶的蔬菜賣個好價錢;其次組織精幹力量,開拓蔬菜的銷售市場,搞好產銷銜接。鄉黨委、政府將種植大戶中一些有經濟頭腦、有市場意識的人組織起來,多形式、多渠道地開拓銷售市場,使合作橋的蔬菜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官峪村組織蓮藕銷售隊伍,不僅把藕銷到本地,而且還銷到了武陵源、慈利等地,並有專門的直銷車,今年還在奇峰市場租了兩個門面組織銷售,搞好產銷銜接;再次是實施特色品牌戰略,加大宣傳力度。合作橋鄉在蔬菜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重點確立了幾個有影響的蔬菜品牌,如官峪蓮藕、岩口大白菜、中山辣椒、南山韭菜等,並且在銷售過程中利用各種形式加強對特色品牌的宣傳,提高全鄉各品牌蔬菜的知名度。全鄉2005年蔬菜銷售收入825萬元,實現利潤247.5萬元,人平增收182元,2006年有望突破銷售收入1000萬元,實現利潤300萬元,人平增收220元。
合作橋鄉黨委、政府在蔬菜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本著“挖掘土地潛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服務宗旨,依託旅遊核心服務區的區位優勢,努力搞好“後勤保障基地”的建設,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使廣大農戶嘗到了種植蔬菜的甜頭。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一如既往,敏行於實際,躬身於基層,全面開創合作橋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