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溫公祠

司馬溫公祠

司馬溫公祠是祭祀我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的聖地。司馬光,字君實,運城市夏縣人,為宋代宰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著有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偉大著作《資治通鑑》,死後歸柩故里,並贈封為溫國公。

紹興司馬溫公祠

司馬溫公祠 司馬溫公祠

司馬溫公祠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區下大路,東臨興文橋。

據清乾隆《紹興府志》:“在山陰縣北三里。公四世孫吏部侍郎開國伯伋,扈高宗南渡,遂家于山陰,立祠奉祀,歲久頹圮。景泰間伋九世孫廷芳奏行有司重修。省志:康熙五十四年知府俞卿修。”

民國《紹興縣誌資料》:“譜載大路司馬文正公祠,明代敕建,景泰時又奏請重修。清乾隆間以地售於藥業會館,祠基僅存十之一。”今祠為清代建築,存門廳、大廳。坐北朝南。門廳三開間,通面寬14.50米,通進深6.80米,前置船篷軒,後架雙步梁。大廳五開間,通面寬14.50米,通進深11.40米。正貼五架抬梁造,次、梢間皆穿斗式。頂作硬山造。明間後槽正中原有司馬光泥塑像,今不存。

夏縣司馬溫公祠

司馬溫公祠:位於大(同)運(城)公路,夏縣段水頭鎮通往縣城方向約2公里處小晁村北峨嵋嶺上,墓前峰嶺迴環;祠後涑水縈繞、流逝有趣、詩情畫意、風光怡人。墓祠占地百餘畝,平方曠達,規模宏麗,分墓地、祠堂、餘慶禪院三大部分,墓地占面積50畝,司馬光本人及先祖均歸葬於此,古冢壘壘、樹木森森、氣象肅穆雄渾。祠堂創建於宋,迎面是五間“杏花碑”亭,陳列司馬光生平故事,餘慶禪院內供奉彩塑金妝大佛三尊,並配有書院、菩薩等,景區內的碑樓及眾多石碑、石碑均被歷代金石家視為珍品。

祠前是一個頗有現代氣息的廣場,中間一座高大的司馬光銅像似在凝視著前方的峨嵋嶺,前面左右兩側分別是司馬光砸缸和司馬光疾書的銅像。

神碑

在司馬溫公祠里就有兩通極珍貴的神碑。

魚子碑

一為“魚子碑”。“魚子碑”,即司馬炫墓碑。系司馬光父司馬池於1036年立,司馬炫為司馬光的祖父。碑通高2·2米,寬0·81米,厚約0·23—0·27米。碑額篆題“大宋故司馬府君墓碑”9個字,側邊雕刻花紋。碑文23行,行64個字。此碑石質極罕見珍貴,通體魚卵狀圓點密布,屬魚卵化石。史書上有“魚化龍”之傳,我想司馬池尋覓此石質為父親立碑,其寓意是,此石屬生命之石,龍氣之尊,指其父功德彌天,天地靈氣都集中於此。注重風水,在墓地營造龍脈氣勢,這種現象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大特徵。果然,神碑顯靈,司馬家族在其子輩一躍而為中華民族的名門大家,從司馬光之子司馬康輩起算時有23人在外為官。魚子碑真可謂揚威司馬家族之神碑。

杏花碑

二為“杏花碑”。“杏花碑”,即司馬溫公墓神道碑。為什麼“神道碑”又被叫做“杏花碑”?話從頭說起。約在1088年,也就是司馬光逝世後的第二年,為彰顯其功德,哲宗皇帝篆額“忠精粹德之碑”6個字,欽令大學士蘇軾撰文並書丹碑文,玉冊官臣王蟠奉旨摹刻,因此司馬溫公神道碑又名“忠精粹德之碑”。由於政見的不同,司馬光其人、其碑也禍福相伴。1094年,也就是司馬光逝世8年後,章、蔡等人誣陷司馬光,哲宗皇帝聽信其言,命令將他所定、所題,蘇軾撰文並書丹的神道碑碎為四段,碑文上字也被鑿毀,深埋地下。因碑額御篆,碑座甚巨而倖存。司馬光的墓地成了一片廢墟,無限淒涼。1148年,適新任縣令王庭直(今安徽壽縣人,皇統八年為夏縣縣令,政績可觀)拜謁司馬溫公祠,見廢墟處長一杏花樹,高丈余,樹冠如傘,枝繁葉茂,實為奇觀。聯想前事,他想這是不是神道碑顯靈?就命人掘挖,得斷碑4段於泥土中。之後王縣令將斷碑,仍依原拓片文字重新篆刻,連同額、跋共6石立之,故名叫“杏花碑”,“杏花碑”,即“忠精粹德之碑”。不過,現立於司馬溫公祠廣場右側的“忠精粹德之碑”,系1523年巡按山西監察御史朱實昌仿原碑復立的。據《修復司馬光碑祠記》述:朱御史巡按河東,拜謁司馬溫公墓,立志復修“忠精粹德之碑”。乃命訪石絳於稷山,獲一巨石,紫潤似玉,長溢二丈,厚二尺五寸,闊丈余,百牛難移也。就利用嚴冬季節潑水結冰為道,人推牛拉槓撬,硬是從200餘里之外運抵夏縣,重仿宋時原碑式樣雕刻立之。碑額為當年哲宗篆額,碑文蘇軾撰文,朱實昌書丹,摹刻王強。碑額高1·72米,寬1·8米,厚0·54米。碑身通高5·1米,寬1·76米,厚0·44米;文29行,行64--98字不等。碑座長3·83米,寬1·80米,高1·35米。總高8·17米。初建碑樓為木結構三層,1872年改建為磚結構。

評價

這通神碑,承載著歷史演變的見證,碑文書法被歷代書法家奉為“神品”,雕刻技術嫻熟,都出於一代名家之高手。碑額之大,碑身之高,碑座之巨,碑石之珍貴,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一派雄風浩氣,高山仰止之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