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碑

杏花碑

杏花碑是司馬溫公墓神道碑,出自《修復司馬光碑祠記》描述。

“杏花碑”,即司馬溫公墓神道碑。為什麼“神道碑”又被叫做“杏花碑”?話從頭說起。約在1088年,也就是司馬光逝世後的第二年,為彰顯其功德,哲宗皇帝篆額“忠精粹德之碑”6個字,欽令大學士蘇軾撰文並書丹碑文,玉冊官臣王蟠奉旨摹刻,因此司馬溫公神道碑又名“忠精粹德之碑”。由於政見的不同,司馬光其人、其碑也禍福相伴。1094年,也就是司馬光逝世8年後,章、蔡等人誣陷司馬光,哲宗皇帝聽信其言,命令將他所定、所題,蘇軾撰文並書丹的神道碑碎為四段,碑文上字也被鑿毀,深埋地下。因碑額御篆,碑座甚巨而倖存。司馬光的墓地成了一片廢墟,無限淒涼。1148年,適新任縣令王庭直(今安徽壽縣人,皇統八年為夏縣縣令,政績可觀)拜謁司馬溫公祠,見廢墟處長一杏花樹,高丈余,樹冠如傘,枝繁葉茂,實為奇觀。聯想前事,他想這是不是神道碑顯靈?就命人掘挖,得斷碑4段於泥土中。之後王縣令將斷碑,仍依原拓片文字重新篆刻,連同額、跋共6石立之,故名叫“杏花碑”,“杏花碑”,即“忠精粹德之碑”。不過,現立於司馬溫公祠廣場右側的“忠精粹德之碑”,系1523年巡按山西監察御史朱實昌仿原碑復立的。據《修復司馬光碑祠記》述:朱御史巡按河東,拜謁司馬溫公墓,立志復修“忠精粹德之碑”。乃命訪石絳於稷山,獲一巨石,紫潤似玉,長溢二丈,厚二尺五寸,闊丈余,百牛難移也。就利用嚴冬季節潑水結冰為道,人推牛拉槓撬,硬是從200餘里之外運抵夏縣,重仿宋時原碑式樣雕刻立之。碑額為當年哲宗篆額,碑文蘇軾撰文,朱實昌書丹,摹刻王強。碑額高1·72米,寬1·8米,厚0·54米。碑身通高5·1米,寬1·76米,厚0·44米;文29行,行64--98字不等。碑座長3·83米,寬1·80米,高1·35米。總高8·17米。初建碑樓為木結構三層,1872年改建為磚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