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塘

司馬塘

司馬塘,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城裡嶺西南面5公里的地方,是一個方圓50畝的古老山塘,泉口大如水缸,塘內水清如鏡,常年不枯,聞名遠近。在池塘東邊有一塊高5尺、寬3尺、厚6寸的大石碑,正面刻上“司馬塘”三個大字(這塊石碑至今還殘存著)。

建築特色

在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城裡嶺西南面5公里的地方,有一口方圓50畝的古老山塘,泉口大如水缸,塘內水清如鏡,常年不枯,這就是聞名遠近的司馬塘。

歷史沿革

塘名由來

伏波將軍路博德伏波將軍路博德

司馬塘之名是這樣得來的:據說,西漢初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奉漢武帝之令南征交趾時,曾一度讓他的愛將司馬駱率領三千人兩邊:左聯是“渴即飲清泉一盞涼茶解煩苦”;右聯是“居何須馬駐紮在城裡嶺。當時由於這裡水源奇缺,瘴氣襲人,人馬頓時病倒三分之一。

司馬將軍見此心急如焚,派出士兵,四處找水,卻找不著。燃眉之際,突然當地有一位童顏鶴髮的老叟前來求見,叫司馬將軍跟他到一個神秘的地方去取水。他們來到這個地方,老人便指著一塊獅頭馬身的大石對司馬將軍說:“將軍只要搬開這塊大石,深挖二丈 ,泉水即見。此水不僅滿足貴軍飲用,而且可療人馬之病”。司馬將軍謝過老人,當即調集人馬,按照老人指點的地方挖掘。果然,掘地二丈以後,泉涌而出,接著不幾天便開出一口50餘畝的大水塘。這是救命的水!民眾對此非常感激司馬將軍,將這口塘命名為“司馬塘”,並在池塘東邊豎起一塊高5尺、寬3尺、厚6寸的大石碑,正面刻上“司馬塘”三個大字(這塊石碑至今還殘存著)。

後續發展

後來,不知出於哪個朝代誰人的好意,便在司馬塘東邊開出一條直達雷州府的官道,道東高處建了一座烽火台(此台於農業學大寨時被毀掉),道西平處建了一間驛站。驛站門口建了一座涼亭,每逢夏秋之間,都有好心人在此獻茶,幫助過往之人消暑解渴。這亭子就取名為“清涼亭”,據說,這三個字是後人模仿司馬將軍的手跡而寫的,非常蒼勁有力(這三個字今失其一,殘存其二)。到了明朝,一天,有一位讀書人從這裡經過,在亭子憩涼時,飲到好心人獻上的茶水,便即興寫下一副對聯,後刻在亭柱廣廈幾人萍水喜相逢”。(今存右聯,失去左聯)。

現狀

從那以後,這裡的涼亭和驛站便成為過往之人乘涼歇腳之所。不久,有些游僧到此,看見這裡山明水秀,清靜幽雅,又仰幕司馬將軍之大名,便把驛站改為念經拜佛之所。以後,僧人越來越多,直到1958年,這裡還住著兩個和尚,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這兩個和尚又遷往湖光岩居住了。文化革命期間,寺亭全毀;九十年代中期,當地民眾捐錢獻款,又將之一半基業恢復起來。但不是和尚,而是尼姑在這裡主持佛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