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漢字

史說漢字

史說漢字,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顯著標誌,是凝聚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紐帶。貫徹黨的十七大“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傳播和弘揚漢字文化是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簡介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顯著標誌,是凝聚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紐帶。貫徹黨的十七大“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傳播和弘揚漢字文化是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國家語委委託山東電視台拍攝了大型電視紀錄片《史說漢字》,這是國內第一部用電視藝術全景記錄、展示漢字起源及發展歷史的專題紀錄片,是向公眾展示、傳播和弘揚漢字文化的有益嘗試。目前該片的腳本加工和合成製作已完成,為進一步打造這一文化精品工程,向國慶60周年獻禮,教育部語用司於1月14日在京組織召開“《史說漢字》電視紀錄片審片會”。國家語委副主任、語用司司長王登峰,副司長張世平及北大、清華、北師大、社科院的相關專家出席會議。山東電視台總編輯祝麗華帶領攝制組全體成員參加了會議。

內容介紹

《史說漢字》自2007年開始策劃,經數次專家研討會、信息反饋整理,走訪12個省(區、市)、30多個地(市)、30多家博物館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前期拍攝,採訪了60多位國內著名的語言文字專家及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該片按照漢字從古到今的發展脈絡,共分七集全面展示漢字的歷史和特色。第一集《文明晨曦》從上古結繩記事、倉頡造字、岩畫符號、陶器及器物上的刻畫符號等史料、傳說和遺蹟追溯和考證了漢字的起源,展示了漢字源遠流長的歷史。第二集《塵封甲骨》通過反映甲骨文的發現及研究,揭示了作為現在能看到的最早成系統的漢字的特點,也由此展現了曾經失落的殷商歷史片斷和文明。第三集《鼎立九州》對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進行解讀,展示這一記載華夏文明1200餘年歷史的文字所講述的歷史文化故事。第四集《隸行天下》揭示秦始皇“書同文”的內涵和施行情況及經歷隸變過程的方塊漢字的走向成熟、風行天下。第五集《揮毫千秋》講述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對漢字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功績,展示了楷書為主、諸體盛行,漢字與書法交相輝映的獨特漢字文化現象與魅力。第六集《百年沉浮》講述近代漢字與國家、民族一同跌宕起伏的命運——漢字循自身演變規律走向簡化變革之路,規範漢字的法律地位得到確立,而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發明使我們從“鉛與火”的時代邁向“光與電”的時代。第七集《方正流長》展示漢字所承載的中華文明對我國境內少數民族和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新時期在國際舞台上重新散發的魅力。
國家語委副主任、語用司司長王登峰在審片時指出,《史說漢字》將漢字的歷史藝術地再現,並在這個過程中將翔實的史料、專家的點評、精美的畫面很好地結合,對3000多年漢字的歷史發展做了寶貴的總結,具有很重要的價值。他同時指出,我們現在面臨的語言文字環境和形勢到了一個關鍵時期,社會語文生活越來越豐富,而漢語言和文字卻越來越受到排擠,一些人不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和語言文字之美,而盲目崇尚外來文化和語言。這部紀錄片能在公眾層面上讓大家對漢字和中國文化的血肉聯繫有一個直觀、深入的了解,因此具有很高的價值。

社會價值

專家們給予這部紀錄片極高的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董琨認為該片能將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有機結合,將“漢字”與“史”統一起來,詩意地探尋了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同時也展示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久遠、輝煌。國家語委諮詢委員會委員、原國家語委副主任傅永和認為該片以漢字的演變為主線,同時牽起兩條線,一條是漢字產生和演變的時代,另一條是作為文字載體的不同材質的發展和變化。三條線脈絡清晰、內容豐富,凸顯了漢字的文化內涵。整體敘述通俗易懂,有生動鮮活之感。教育部語言文字套用研究所研究員張書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程榮等提到該片具有震撼的力量,畫面恢宏、製作精美,藝術感染力強。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寧,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北京大學出版社編審胡雙寶等認為該片貫穿的是主流的學術觀點,立論正確、史料翔實、論述客觀。同時,與會專家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對片中的個別細節、文字等進行了精心推敲,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
據悉,該片將作為國慶60年獻禮片在除夕至初六期間在山東衛視連續播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