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籀篇

史籀篇

《史籀篇》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字書之一,已經佚去,相傳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秦始皇統一文字時,李斯的《倉頡篇》七章,趙高的《愛歷篇》六章,胡母敬的《博學篇》七章的主要的依據就是《史籀篇》。可是,近現代學者提出“史籀”不是人名,《史籀篇》成書也不在周宣王時代。傳統的觀點見於《漢書·藝文志》,班固說《史籀篇》是西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是太史所作,其書體為大篆。許慎《說文解字序》也說:“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唐代張懷瑾《書斷》則明確說,“周宣王太史史籀”,姓史名籀。王國維《史籀篇疏證敘錄》提出史籀是否人名的疑問,認為《說文解字》釋籀為讀,又釋讀為籀。“太史籀書”是《史籀篇》的首句,意為“太史讀書”。由於人名的可疑而引出《史籀篇》成書時代的疑問。王國維根據《說文解字》所保留的一些《史籀篇》文字,推斷其字型處於石鼓文與秦始皇刻石之間,是春秋戰國間秦人所作。唐蘭《中國文字學》提出了第三種觀點,指出史籀就是《漢書·古今人表》中的“史留”。

見於著錄最早的一部字書。約成書於春秋戰國之交。原書四字一句,編成韻語,是教學童識字的課本,這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兒童識字課本。《漢書·藝文志》注謂“周宣王太史作”。《說文解字·敘》也以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近人王國維則認為“籀”是誦讀之意,原書首句“太史籀書”,便以“史籀”二字作書名。據《漢書》、《說文》記載,共十五篇,但未說明字數。存於《說文》者223字,與秦系金文及石鼓文在字型上頗相類,王國維認為屬周秦間西土文字。字型較小篆繁複,字呈正方形,筆劃優美。該書已佚,若欲參考字型,此書兩千多字中,《說文解字》有收錄約兩百字。
用字較小篆不同,如“奸”作“奸”又如“乃……”作“乃……”又如“草”作“茻”(呈四“十”堆疊狀) 又如“好”作“子+女”等等。
《史籀篇》中出現的文字被稱為“籀文”,又稱為“大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