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堡村

史堡村

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戴南鎮史堡村位於鎮境北郊。東與安倫村接壤,南與董北村毗鄰,西鄰姜何村,北有大圩與張郭鎮周翟村為界,是有名的范公堤西鄉“九寺十八堡之一”。 全村耕地面積2408畝,自留地240畝,魚塘97畝,有18個村名小組1042戶,總人口3153,男女勞力1615人,外來戶18戶,打工經商暫住人口187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村內隸屬東台縣第六區(時埝)沐港鄉,設有六、七、八、九四個堡(鄉府設在史堡)1943年,先後屬興東縣抗日民主根據地和溱潼縣。1949年5月隨溱潼縣併入興化縣,初分史東、史西二村。先後受周千鄉,橋堡鄉、陸堡鄉管轄(鄉府均設在史堡)。1958年,隸屬戴南東方紅人民公社,分屬董呂營的9-12連。大公社解體後又稱堡東、堡西大隊。60年改堡東、堡西、堡南。2001年5月,三個行政村並為史堡村。

農村經濟

史堡村 史堡村

史堡歷史上以種植為主,1953年,許國名為首等人成立了史堡第一個互助組——中心組,次年,各互助組又並為初級農業社--矩星農業生產合作社,50年代,史堡鎮建有鎮內首家扎花廠、一個糧站、供銷社,輪船碼頭、郵政代辦所。後來又建有米廠、鞭炮廠、拉絲廠、塑膠廠、弄修廠。粗紙造紙手工業極為發達,遠銷大江南北。

農業合作化期間,村內大力興修水利,開挖生產河12條,長5000米,閘7座,聯圩3500米,在此期間,堡南設有縣樣板點,堡西區樣板點、堡東棉花良種試驗站,70年代,堡南糧食大豐收,受到當時省委書記許家屯現場表彰,73年,堡東發明的棉花苗床育苗生產技術,推及全專區以致全省,而獲高產,成為省、專區的一面旗幟,支書許志高,參加了全國棉花工作會。在北京見到了周總理,1957年、1965年、1976年先後兩次辦農中,一個高中班,為國家輸送中專生11名。

改革開放後,工業生產突飛猛進,一改過去以農為主的狀況,而形成工商服務產業為主的結構形式,先後辦成了67箇中小型工廠,生產冶煉、澆鑄、鍛打、軋鋼、拉絲等多種不鏽鋼產產品。2004年,工業年產值三億七千萬,全村三業總產值四億八千萬元,出外經商51戶,村有不鏽鋼市場三個,計從業者500戶,產值六億元。

村境水陸交通便利,村北有大河直達鹽靖河,可北通興化、鹽城,南至泰州、姜堰,境內有“堡西”、“堡東”、“致富”三大公路橋,另東公路兩大公路橋在建築中,全村別墅區、居民點、工業園、市場區、田園區、工廠區,處處相通,西郊緊連鹽靖一級公路和鹽靖高速公路,與全國公路網相連,加速了全村工業發展。

村內,有史堡國小、幼稚園各一個,村級醫院一個,三農服務站一個,三個浴室,南有休閒步行街一條,是村里每年舉行春光龍會的娛樂設攤場所,村西、村南各有一個大餐館,村東有一個日雜電器、糖菸酒水暖設備中型商場,村中心小商店、攤點,星羅棋布。全村計有四大寺院,其間“三元寺院”、“靜土庵”尤為古色古香,三元庵內,有500年銀杏樹一顆,常年供人瞻仰、留影。

民國時期,居住民房多草木結構,解放後,陸續建有磚瓦房,後增建有樓房,但排列無章,改革開發後,村南先辟有別墅區,繼之堡東、堡西也增闢居民點,別墅群、工業園區、農田區、居民區、娛樂點,村建走象規模化,現代化,人民生活達到了電器普及化,空調、電腦陸續走進村民家。生活水平不斷在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