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

台灣的西班牙統治時期,指的是從1626到1642年,西班牙人於北台灣歷時16年的殖民統治。雖然台灣很靠近已是西班牙帝國版圖的呂宋島,西班牙人卻沒有占領台灣,反而讓荷蘭人奪得先機。直到1626年,為了突破荷蘭人對馬尼拉的貿易封鎖,才出兵雞籠,並逐步征服北台灣。可是西班牙人無力驅逐荷蘭人,也無法賺取足夠的利潤來維持駐軍的花費,反而要靠馬尼拉補助北台灣的經營[1]。因此馬尼拉經濟衰退以後,西班牙人就縮減駐軍,給了荷蘭人可趁之機。最後在1642年荷蘭人攻陷雞籠,結束西班牙人的統治。

醞釀征服

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的聖地亞哥城堡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的聖地亞哥城堡

1571年,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建立殖民地後,就以此地為東亞貿易的中心,逐步征服菲律賓其他島嶼。雖然台灣很靠近呂宋島,但西班牙人選擇往南方的民答那峨島、摩鹿加群島擴張,並無意占領台灣。等到豐臣秀吉打算以台灣為跳板進攻呂宋島,西班牙人才體會到台灣的戰略價值,不少官員催促馬尼拉當局占領台灣,不過也有人反對,最後只派艦隊去偵查,卻遇上惡劣天候而無成果[4]。後來豐臣秀吉於1598年去世,馬尼拉當局眼見威脅已緩和,不再打算占領台灣。
到了17世紀初,馬尼拉當局的威脅很快就從日本人變成荷蘭人。荷蘭因為荷蘭獨立戰爭和西班牙敵對,所以荷蘭人擴張到東亞後,考量馬尼拉的繁榮來自中國的絲以及美洲的白銀貿易,首要之務就是攻擊這兩地出入馬尼拉的船隻。不過仍有華商願意冒險前往馬尼拉,讓荷蘭人了解只靠騷擾攻勢並不夠,惟有搶走菲律賓的對華貿易,才能徹底剷除西班牙人。荷蘭人因此改變戰略,打算在靠近中國的地方建立據點,經過幾次波折,最後選上南台灣的大員。這時馬尼拉當局才察覺事態嚴重,為了突破荷蘭人的封鎖,決定在台灣建立據點。

統治興盛

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的聖地亞哥城堡

1626年,瓦德斯(Antonio Carreño de Valdés)率領艦隊從馬尼拉出發,沿者台灣東海岸來到雞籠灣內的小島(今和平島),並建立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作為統治中心,此島也連帶被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可是據點才建立不久,馬上就陷入困境。島上金包里社(Taparri)、大雞籠社(Kimaurri)的原住民,因為村落被西班牙軍奪取了,拒絕出售食物。馬尼拉的補給船又無法適時抵達,不少西班牙人因此生病或餓死,倖存的人只得吃狗、老鼠來充飢。直到有華商來雞籠販賣糧食,情況才好轉。
就在西班牙人煩惱如何籌措糧食時,淡水的圭柔社(Senar,居於今紅毛城一帶)頭目前來提議雙方結盟,合力對抗敵對部落。當時淡水是北台灣主要的農產地,瓦德斯打算藉機收購糧食,便答應請求,派了20名士兵過去。圭柔頭目卻於私底下跟敵人談和,拒絕出售食物,並殺死了8位西班牙士兵。1628年,瓦德斯派100名士兵進攻圭柔社。原住民不敵而逃亡,只得讓出土地跟西班牙人談和。西班牙人把圭柔社遷往別處後,就在原地築聖特·多明哥城(Santo Domingo)。
西班牙人擁有雞籠、淡水後,由於來往兩地的海岸線過於崎嶇,加上海路受限於季風以及洋流的時節,因此希望能找到一條更便捷的路線。1632年,長官阿爾卡拉索(Juan de Alcarazo)決定派80名士兵,進入台北盆地探索路線。這支部隊沿著淡水河逆流而上,再沿基隆河前進,終於找到一條來往兩地的路線。這次探索,也讓西班牙人接觸許多淡水河、基隆河流域的部落,後來這些部落陸續都服從西班牙人。
在此時,宜蘭的噶瑪蘭族是北台灣原住民最強大的勢力,來往台灣和菲律賓的船隻,經常會遭受其攻擊。1632年,噶瑪蘭族襲擊一艘西班牙船隻,後來西班牙軍進行報復,摧毀了噶瑪蘭族7座村落,仍無法使其屈服。直到羅美洛(Alonso García Romero)上任長官,才徹底擊敗噶瑪蘭族,他也進攻其他不肯服從西班牙人的部落,經過一連串的擴張,使西班牙人的聲勢達到最高峰。

統治衰亡

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的聖地亞哥城堡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的聖地亞哥城堡

原本西班牙人盤算占領北台灣後,就可免去荷蘭人的威脅,可是局勢並不如意。就算占領了北台灣,荷蘭人只要在中國沿岸阻止商人,照樣可以威脅馬尼拉的經濟。而且從雞籠運來商品,物價沒有比華商直接運到馬尼拉更便宜;反而維持駐軍要花大量經費,又無法打開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再加上從1630年起,美洲的白銀產量逐年遞減,馬尼拉就因流入白銀的減少,而陷入經濟衰退。北台灣的經營幾乎都要仰賴菲律賓的補助,可是菲律賓本身也要資金應付和穆斯林的戰爭,西班牙人越來越難撐下去。
1637年,菲律賓總督科奎拉(Sebastián Hurtado de Corcuera)為了減少開支,決定削減北台灣的軍力。他下令拆除淡水的聖特·多明哥城,僅駐軍於雞籠,其餘人力、物資都調回馬尼拉,還禁止強化雞籠的防禦工事。1641年,荷蘭人得知西班牙人撤離淡水後,前來雞籠一探虛實,並伺機進攻。這時西班牙人的威望已大不如前,許多原住民轉而加入荷蘭人。不過荷軍認為火炮數量不足以攻破城堡,勸降西班牙守軍失敗後,就返回大員。到了1642年,荷軍大舉進攻,並奪取了聖薩爾瓦多島上的制高點。西班牙軍已無力抵抗,遂向荷軍投降,從此退出台灣。

經濟發展

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的聖地亞哥城堡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的聖地亞哥城堡

早在西班牙人統治前,北台灣已有原住民出售黃金、硫磺、鹿皮給中國、日本商人。交易方式仍系以物易物為主,也用珠子、白銀、布作為交易媒介。黃金原產於東台灣的海岸山脈,當地原住民於河川下游採集沖刷而成的砂金,經過多次轉手交易才流入北台灣,不過產量不足以大量供應。硫磺則是最大宗的出口物,盛產於內北投社(Quipatao)、金包里社,中國商人主要都為了收購硫磺而來。原住民繫於9-12月採礦,只是中國的硫磺價格經常變動,華商不會定期前來收購。
西班牙人統治以後,駐軍所需的物資以及貿易用的白銀都要從馬尼拉運來,補給制度就成為北台灣的經濟命脈。馬尼拉大多每年會派二次補給船,一次於8月、另外一次約為5月,把美洲來的白銀運到雞籠,以購買華商的絲、紡織品,再把商品運回馬尼拉販賣。雖然西班牙人不被允許和明朝展開正式貿易,但卻以免關稅、免貨物稅,甚至免入關查驗的方式,吸引走私商到雞籠作生意。西班牙人也試圖招攬日本商人,以把雞籠發展成中、日貿易的轉口港,不過德川幕府發布了鎖國令,這種期望從此破滅。
可是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式過於依賴馬尼拉,貿易興衰取決於補給船有無載白銀來。有鑒於此,艾斯奇維曾建議引入中國、日本的農民前來開墾土地,但始終沒獲當局同意。所以自西班牙帝國的白銀貿易衰退以後,北台灣的經濟也開始蕭條,促使西班牙人退出台灣。

教派傳布

天主教的傳布

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的聖地亞哥城堡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的聖地亞哥城堡

西班牙人之所以占領台灣,除了政治以及經濟因素外,也考量台灣的位置方便前往中國、日本傳教,起初就派了5位神父隨軍出征。前來的傳教士大多出自道明會,不過也有其他的教會參與。
起初只有軍人才能進入原住民的村莊,並無神職人員在村內活動,直到神父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抵台灣後,才獲準入村傳教。艾斯奇維為了更方便傳教,編寫了“淡水語辭彙”(Vocabularino de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以及“淡水語教理書”(Doctrina cristiana en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不過這兩本書至今仍遺軼。艾斯奇維為了培育傳教士,在阿爾卡拉索的支持下,成立了聖慈悲兄弟會(Hermandad de la Santa Misericordia),會長一律由長官擔任;原本他還打算創辦神學院,只是始終未能實現。
原本西班牙人的傳教範圍,只限於基隆、淡水城堡外附近的部落。西班牙人勢力擴大以後,傳教士開始往淡水河中、上游以及宜蘭移動,甚至不用士兵作伴,也可以安全地在原住民部落施洗 。只是這種好景無法維持多久,從北台灣的軍力被裁撤以後,西班牙人的勢力大幅衰退,傳教士也就無力遠離城堡去傳教。
基本上原住民系考量部落的安全,才肯接受天主教。有傳教士在,西班牙士兵較不會來騷擾,也可和西班牙人合力對抗敵對部落。可是不同部落間的敵意,也阻礙傳教的進展。只要傳教士前往敵對部落,原住民就會產生敵意,成果立即化為烏有,甚至有傳教士因此被殺。雖然有不少的傳教士來台灣,可是他們認為到中國、日本傳教才是首要之務,只把台灣看作是前往兩地的跳板。所以傳教士停留的時間都不長,也難以取得重大成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