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編藝術

台灣竹編藝術

日本占領時期,又受日本竹文化影響,形成獨特的竹文化底蘊,編織技巧也有所提高,因此台灣竹編藝術有自己的優良傳統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在世界竹編藝術領域享有盛名。 作為一個博物館的科學工作者,王振鐸以極其敏銳的眼光,發現了台灣竹編藝術這塊寶藏,不失時機地蒐集了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竹編藝術的代表作品。 台灣竹編5王振鐸的台灣竹編藝術收集,必然擴大博物館工作者的收藏視野,使其眼光朝下,面向民間;同時也給竹編工藝家提供一些實物資料,用以推陳出新,繁榮竹編藝術事業。

台灣竹編1台灣竹編1
台灣地處溫帶、亞熱帶之間,既生長溫帶散生單株型竹子,也生長亞熱帶聯株叢林型竹子。台灣原住民與竹子有著不解之緣:他們吃的是竹筍,戴的是竹笠,穿的是竹鞋,坐的是竹凳,住的是竹屋;勞動工具中,也多有竹製品,如漁具、農具、獵具等。日本占領時期,又受日本竹文化影響,形成獨特的竹文化底蘊,編織技巧也有所提高,因此台灣竹編藝術有自己的優良傳統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在世界竹編藝術領域享有盛名。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回歸祖國。為了加強寶島和大陸之間的文化聯繫,當時的中央政府責成中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舉辦一次傳統文化展覽,在台進行巡迴展出。王振鐸從同仁堂借了一批瓷器,從鄭振鐸處借了一批陶俑,錢鍾書、向達分別從中央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借了一批宋元刊本,組成一個臨時展覽,開赴台灣。布陳以後,藉此機會,王振鐸與錢鍾書、向達參觀了當地的文化機構,拜訪了地方文化名人。作為一個博物館的科學工作者,王振鐸以極其敏銳的眼光,發現了台灣竹編藝術這塊寶藏,不失時機地蒐集了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竹編藝術的代表作品。過去,博物館館藏竹器,僅有竹刻一類,器物多半是文人雅士所喜愛的筆筒之類;對於民間竹編,則不屑一顧,既一無所知,也不介意,顯示出博物館的貴族氣息。
台灣竹編2台灣竹編2
台灣的竹編藝術在一個世紀以前,僅限於生活、生產用品,如斗笠、竹桶、蒸籠、簸箕、桌椅、床榻、房脊等物;日本侵占時期,台灣的竹編藝術從生活、生產用品擴展到文具、裝飾品、藝術品類,編織也由粗工演變為細工。王振鐸首先發現清光緒年日本工藝家編織的文具匣和燈罩。這兩件竹器色澤優美,編織嚴謹,花紋新穎,令人愛不釋手。文具匣長30厘米、寬18厘米、高8厘米,由0.5厘米寬的竹篾條平織而成,竹條之間有空格,每格大小如一,其嚴謹程度,似乎不是手工而為,而是從流水作業線衝壓出來的;竹篾條呈棗紅色,古樸大方,裡面盛放信箋、線裝書。燈罩徑長23厘米,寬5厘米,窗花花紋,竹絲為栗褐色,置放在燈具上,使人感覺到室主人是一位樸素而又儒雅的人。
台灣竹編3台灣竹編3
台灣竹編花簍,器形最有特色,有雙耳提罐形,有竹桶形,有背簍形,還有杯、瓶、缽、鍋、提籃形的,編法有平織、縱織、斜織、旋織,起框分內起和外起兩種,花紋設計有章法可尋,也可根據工藝家個人愛好隨意編織。其中背簍形花簍在器形設計上很有特色,工藝家利用人們習見的背簍作依據,起框為外起,內承席簍,器形穩定,又富有詩意;雙耳直罐花簍在紋飾上更有創新,工藝家巧用材料,用細竹枝作裝飾,尤為典雅。最為精巧的是兩件竹編小件。一是蚯蚓籠,過去,我們經常在明清字畫裡看到漁翁釣魚圖,漁翁腰裡常別著一小竹籠,以為是裝魚所用,其實是裝蚯蚓的;蚓籠徑有收分,有木塞塞之;蚯蚓在籠中蠕動,透氣,卻無法溢出。今看到實物,才了解明清字畫裡的實際情況。二是蟈蟈籠,其籠設計為葫蘆形,置放在古木斷枝之上,夏可盛蟈蟈,秋可盛蟋蟀,耳聽此聲,目睹此物,饒有一番趣味。
台灣竹編5台灣竹編5
王振鐸的台灣竹編藝術收集,必然擴大博物館工作者的收藏視野,使其眼光朝下,面向民間;同時也給竹編工藝家提供一些實物資料,用以推陳出新,繁榮竹編藝術事業。
目前,台灣竹編藝術已經出現吳聖宗、黃塗山那樣大師級的人物,他們通過辦個展,把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並且在工藝院校開課,傳授竹編知識,形成一支創作隊伍。相信內地的竹編藝術家會奮起直追,形成自己的流派和藝術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