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泡桐葉

台灣泡桐葉

台灣泡桐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ulownia kawakamii Ito 。通常在夏、秋季採摘,鮮用或曬乾。主要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

基本信息

【拼音】 Tái Wān Pào Tóng Yè 【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台灣泡桐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ulownia kawakamii Ito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摘,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台灣泡桐 小喬木,高6-12m。樹冠傘形,主幹矮;小枝褐灰色,有明顯皮孔。葉柄較長,幼時具長腺毛;葉片心臟形、大者長達48cm,先端具銳尖頭,全緣或3-5淺裂或有角,兩面均有粘毛,老時變為單條粗毛。花序枝的側枝發達,幾乎與中央主枝等勢或稍短,故花序為寬大圓錐形,長可達1m;小聚傘花序無總花梗,有黃褐色絨毛,萼齒深裂至一半以上,呈狹卵圓形,銳頭,邊緣有明顯的綠色之沿;花冠近鐘形,淺紫色至藍紫色,長3-5cm,外有腺毛,花冠管的基部細縮,向上擴大,檐部2唇形,直徑3-4cm;雄蕊長1-1.5cm,子房有腺毛,花柱長1.4cm。蒴果卵圓形,長2.5-4cm,先端有短喙,果皮薄,宿萼輻射狀,強裂反卷。種子長圓形,具翅,長3-4cm。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坡灌叢、疏林及荒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止血。主癰疽;疔瘡;外傷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