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三聯會

據台灣“內政部”警政署的資料顯示,目前台灣的黑道勢力主要由“竹聯幫”、“四海幫”和“天道盟”三大幫派所把持。合稱“三聯會”。

三大幫派“歷史悠久”

據台灣“內政部”警政署的資料顯示,目前台灣的黑道勢力主要由“竹聯幫”、“四海幫”和“天道盟”三大幫派所把持。台灣幫派一向呈現“近親繁殖”的特點:“竹聯幫”和“四海幫”都是隨國民黨逃往台灣的大陸居民及其後代,因此被認為是外省人的幫派。據美國海關透露,“竹聯幫”在全球有超過一萬名“兄弟”,“四海幫”有大約兩千名。
“天道盟”是台灣第三大幫派,主要由四百多年前移居台灣的原福建客家人組成。由於來台歷史久遠,自認為是本省人的幫派。據警政署估計,“天道盟”有500—700名手下。但一位警員表示,因為該幫派的組織較為鬆散,很難給出確切數字。
而相比之下,其他兩大幫派,特別是“竹聯幫”,則是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有著詳細的等級、升遷、福利等制度,仿佛一個大的公司集團。“竹聯幫”里一個自稱“許老大”的小頭目說,“竹聯幫”有大大小小13個堂口(分支)。“竹聯幫的堂口都是獨立運作,堂口之間也會因爭地盤和生意而發生衝突。”一位負責幫派犯罪的台灣警員這樣告訴記者。 1953年,在現今台北中和、永和一帶,一位名叫孫德培的人創立了“中和幫”。1956年,“中和幫”改名“竹林聯盟”,簡稱“竹聯幫”。1966年,“竹聯幫”南下大聯盟,會同桃園“自立幫”和台北“天地幫”、“大湖派”等等十多個幫派結盟。
1968年4月,“竹聯幫”在台北陽明山上召開大會,再度重組。他們仿效滿清八旗制度,嚴格劃分了職權。自此之後,“竹聯幫”的勢力又進一步擴張,遍及台灣全省,成為台灣黑道舉足輕重的大勢力。
“竹聯幫”發展的最高峰時代是在20世紀80年代,在17歲即成為“竹聯幫”龍頭的“旱鴨子”陳啟禮統領下,“竹聯幫”迅速發展成為台灣最大的幫派組織,並把觸角深入到台灣幾乎所有領域。陳啟禮認為幫會和其它公司企業、團體組織一樣,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才可以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實力,“竹聯幫”在台灣全島各地,分別成立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天、地、至、尊、萬、古、長、青等數十個堂口,風頭一時無二。但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1984年,陳啟禮因親自策劃並參與了當時震驚世界的謀殺旅美台灣作家江南 本名劉宜良 一案,被台灣當局判處無期徒刑,後因被兩度減刑於1991年獲釋出獄。而在此期間,為擺脫國際輿論對於“江南案”死因的巨大壓力,時任台灣“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發起“一清專案”,對台灣黑幫實施大力打擊,“竹聯幫”首當其衝,一批大佬紛紛落馬,而“四海幫”乘機崛起。在其後的李登輝時代,有著客家人背景的“天道盟”備受“台獨”勢力青睞扶植,從而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台灣三大黑幫鼎足而立局面。

天道盟

台灣三大犯罪組織中地緣關係最強的角頭聯盟。相較於竹聯幫、四海幫的組織發展是「由上往下」形成核心集權領導的形式,天道盟則是「由下往上」發展的聯盟集體領導體制,這與美國紐約「黑手黨」的發展相似
權力核心為各會系(家族)之主流高層領袖,會系彼此間共同設立一協調機構作為各組織之間溝通、協調的「最高仲裁單位」(最高委員會)。就其成員出身來看,屬於「本省掛」幫派。
除了台灣本土外,天道盟在海外均有活動,包括亞洲其他國家及美國等。估計在台灣本島約有近萬名活躍角頭成員、以及約萬餘名的合夥關係人。

特性

組織犯罪團體成員特性與背景分析:

年齡而言,組織犯罪團體成員之年齡分布以20至50歲者居多。
人數而言,組織犯罪並沒有特定的人數限制,但仍以小規模者居多數。
組織地位而言,成員地位隱性分類,在核心與外圍成員之分類上,並不明顯。
前科而言,多數之組織犯罪成員均具有前科素行,其前科之犯罪類型系以暴力犯罪為主,如妨害自由、恐嚇取財、傷害等。

地區性組織犯罪結構分析:

無明顯幫規與儀式;無正式幫派的幫規與儀式。
幫派之成立,有因與其他幫派對抗而形成,亦有受到同儕之誘導。
組織多屬於地方組合型態,組織結構相當鬆散,而且在組合成員中,大多是角頭分子。
角頭型組織因受限於地方情結,而難以向外擴充。
組織犯罪團體成員的性格特質上,成員多具暴力傾向。
以領導者之意志為行事準則。
組織分工逐漸成熟,以利益為主之價值觀。
幫派成員間之互動良好,大家彼此視為兄弟,互相均分利益,只要有利可享,凡事都有溝通。
組織犯罪者與地方或中央政治界具有良好關係。
經濟來源已呈現出滲透合法行業的跡象,並有以合法掩護非法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