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1891年,劉銘傳建造的台北車站,是磚造的建築。日治初期,日本人將台北車站改建,在完成縱貫鐵路後,1901年因為實施“市區改正”,廢了大稻埕火車票房,改建台北車站於北門的東北處,是紅磚造,仿文藝復興風格之建築。
1938年(昭和十三年),因為台北市區發展快速,車站容量已不敷使用,所以將台北車站拆除改建;然而台灣光復後,都市發展迅速,人口大量從鄉村移往都市,台北車站再度面臨空間不足的問題,於是在1986年(民國七十五年)拆除日治時期建築的站體,改為今日所見雄偉的台北車站。
特色
台北車站是台灣鐵路最早發展的地方,1940年建成的第四代車站,是鋼骨鋼筋混凝土的構造,但是在設計上融合了古典裝飾和現代構造,被歸類為“過渡式樣”或“折衷主義期”建築。
隨著交通科技的進步,都市人口的成長,台北車站配合鐵路地下化,將舊台北火車站拆除改建,在外觀設計上將中國建築風格,融合在現代建築形式中,起翹的屋檐就是中國建築的主要元素之一,以GFERC板做為復瓦,RC鋼骨代替傳統中國建築的木造間架結構;屋檐則設計成仿木頭斗栱的設計,底下樓層退縮,上層出挑,以機能性為主,搭配中國古典建築的元素。